陈老莲艺术之大成,作者认为就是他理性地利用了对原创人物有尺度的进行一种夸张变形,他这种夸张变形的创作手法也就成为评论者的话柄,贬责为“反常知、反比例、结构”,“反理性”,被视为一种“丑”、斥责为“诟厉”。其实陈老莲人物画这种独特的美正是通过这种“反比例、结构”的变形手法来实现的。何为变形,变形就是改变一个理想典型夸大它的某一因素,或者使它同其典型结合起来所产生的一种有意的效果,而这种“改变”、“夸大”、“重新塑造”既是我们常说的变形处理。陈老莲的人物画造型就是通过理性的分析对象,再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改变他的自然形态,使之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对对象的如实摹拟,使之成为作者艺术感觉中的形态,以达到理性与主观追求的完美统一形象,而这种美感的价值,在于他是作者用心的一种重新创造,使之成为一种自然没有的但在主观心目中可以产生的新事物。我们从上述两部《叶子》画中,创造的人物形象可以得到印证。
再者,在陈老莲人物画造型中所采取的这种理性的夸张,有尺度的变形处理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强调传递对象的精神本质而遗弃了形状,甚至于改变了对象的部分形状,而达到主观愿望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自然的可能性,但并没有背离内在的可能性,实则是对客观真实形象的一种高度概括,一种强化,创作出一种理性事物本真的美,这种美追求的出发点也即罗丹宣称的“美只有一种,既宣示真实的美” ,这里的“真实”自然既是客体内在的真实,又是主体情感的真实,既符合文学原创又符合大众读者内心形象,更符合作者本人主观意象,陈老莲就是利用这一原则较完美地表现了这种真实,这种“内在的可能性”,更大容量地倾注着自己真实的情感,从而展现了被表现对象的生命的充实活力。他这样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当时明末清初离乱鼎革时代下一种独特的艺术处理手段,展现了陈老莲对时局独特和清醒的体认,显示出一种奇异的神韵,化为一种不衰的富有魅力的美。这种美与当时的主流审美――崇尚摹古之风,“雅韵”、“幽姿”、“软媚”、“甜艳”的流俗格格不入,所以被斥责为“怪诞”、“诟厉”、“不与理性”,甚至视为“荒诞”。在今天看来,陈老莲这种艺术处理手段,完全是一种在理性指导下,高度概括出的一种具有现时大众审美和超现实审美的一种艺术本质文化,不愧是明末清初最杰出的画家。
纵观陈老莲人生经历和艺术生涯,是曲折多变。时逢两朝鼎革巨变,人生追求屡遭挫折和失败。在艺术道路上,虽然天资聪慧、博学多才、阅历广博、视角独特,但是创作的作品并不受当时时政的看好,更被部分同行贬抑,在后世的评论中屡遭冷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斥责者主要是以当时的主流审美观来评判其作品,没有用客观地、发展地、艺术地审美观去评判。他的作品不是部分学者评说的那样“不与理性”,而是高度理性和感性概括出的艺术成果。其理性的反映主要概括为对传统的专注回顾,遵从文学原着的限定,有尺度地变形,有针对地对作品内容形象进行处理,对古法的灵活运用等。只有视“栩栩如生”为至高无上审美原则的人,才会视其为“荒诞”“不与理性”。
注释:
1、10周亮工:《读画录》
2江念祖:《水浒叶子小引》
3方熏:《山静居画论》
4黄涌泉:《明末大画家陈老莲及其作品》
5黄涌泉:《陈洪绶》
6雪华:《中国古代画家》
7俞剑华:《中国绘画史》
8孟远:《陈洪绶传》
9毛奇龄:《陈老莲别传》
11殷德俭:《陈洪绶书画集》
12《罗丹艺术》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