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象使情感更加集中和鲜明
舞蹈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和提炼之后的产物,所以其主题情感是十分集中和凝练的,要求表演者也应该对作品有深入和准确的理解,方能实现对作品完美的二度创作。而这种深入和准确的理解和体验,正是借助于想象。比如在张继刚创作、藏族舞蹈家卓玛表演的《母亲》中,曾数次出现了腿部弯曲的动作和姿态。这个动作设计是有一定深意的,一方面是是因为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十分虔诚,在一些宗教活动中要经常叩拜,所以腿部会经常出现弯曲;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母亲因为长年累月的操劳,身躯已经不再挺拔。所以其本身就是一个情感的结晶。而表演者则要联想到藏族人们叩拜时的姿态和那种虔诚的神情,联想到自己母亲一生的操劳,有了这种想象基础,动作自然就会更加具有表现力,从而使整个作品的情感表达更加鲜明和凝练。
(二)想象促进情感的发展和变化
舞蹈情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舞蹈之所以能够让观众感同身受,正是因为其引导着观众经历了一个完成的情感变化过程。所以想象也是贯穿于舞蹈表演始终的,推动和促进着舞蹈情感的发展和变化。比如在巴普洛表演的《天鹅之死》中,表演者要扮演一个即将死去的天鹅,如果没有自始至终的想象,表演者是难以将天鹅从衰老到死亡的过程,让表演感人至深的。表演者借助于想象,使情感一步步深入和发展,直至迎来情感发展的最高潮,让观众目睹和体验了这一全过程。
(三)想象使情感丰富多彩
舞蹈作品中的情感是丰富多样的,包含快乐、悲伤、无奈、愤怒、惆怅等等,而作为一个表演者来说,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经历这种丰富情感变化的。一方面是作品的表现需要,一方面则是客观现实,所以表演者要实现和作品情感的契合,还是要借助于想象。通过想象去体验人物的情感活动和变化,让自己成为故事的主人公,通过想象力的触发,作用于自己的思维和肢体,在情感的世界中游刃有余。而在使情感丰富多彩的同时,想象同样能够起到一种典型化的作用,通过想象,能够使一些情感得到概括和总结。比如张继刚创作的《一个扭秧歌的人》中,主人公就是一个淳朴的陕北老汉,其没有接受过什么舞蹈训练,也不会什么舞蹈技巧,但是就是热爱舞蹈,愿意全身心的投入到舞蹈表演中,其所代表的已经不是其自身,而是与他一样热爱舞蹈的民间艺人们。这种由想象而来的情感,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想象使舞蹈富含创新
舞蹈作品是舞蹈表演的基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舞蹈表演着不能进行个人发挥。与之相反的是,舞蹈表演者可以借助于想象,结合自己的表演实际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从而使作品的表演力得到丰富和增强。比如杨丽萍表演的《雀之灵》中,作品是对孔雀的模仿和赞美。在云南省的傣族地区,人们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而孔雀则是小乘佛教中的神物。杨丽萍在最初舞蹈作品的基础上,又对孔雀进行了长时间认真和仔细的观察,边观察边想象,从而实现了对之前的突破。在具体的表演中,食指和拇指捏在一起,剩下三指翘起的独创动作,更是成为了孔雀舞的经典动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所以说,想象正是创新的源泉之所在,没有了想象,也就没有了创新。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