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语言的风格特征
声乐语言风格和声乐艺术所处的地域和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情感表达方式各有差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语言表达方面也各有其特点。语言是声乐艺术的基础和重要艺术要素之一,因而语言的差异使得民族声乐风格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格局,不同民族的声乐艺术表达方式也都有其特有民族特征。首先,民族风格。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历史的沉积和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汉族声乐语言文化为主体、少数民族声乐语言文化为特色的多元性声乐语言文化,所以民族性是我国民族声乐语言文化的本质特征。由于生活方式、思想情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各民族都形成了独具自身特色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声乐的民族音调也包含了民族语言的特质,如陕北的信天游、东北的二人转、江南的小调等。不同民族的声乐艺术美实际上也是不同民族语言音乐美的创造,都是围绕民族语言的美化与表现来进行的,都表现了不同民族语言的声乐情态。其次,地域风格。地域风格与民族声乐语言紧密相连,也是民族声乐语言的重要特征。地域风格的形成除了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的差异外,更显着的体现是在地方语言和特有方言等方面的差异。例如我国南方的民歌语言较为细腻委婉、曲调悠扬柔和,北方的民歌大多数则与之相反,多为语言粗狂奔放、旋律刚劲流畅的歌曲。不仅如此,即使是同一民族的声乐艺术,由于地域和方言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形成风格迥异的声乐艺术。如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其歌词就充分体现了巴山蜀水独特的地理环境。该地区经常被烟雾笼罩,阳光普照的晴天比较少见,因此就有了这样的歌词:“太阳出来罗喂,喜洋洋罗喂,挑起扁担朗朗扯,哐扯,上山岗朗?……”歌词之中蕴含的喜悦之情显而易见,把人们看到太阳后的舒畅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出了地理环境和民族声乐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最后,时代风格。追本溯源,人类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写照,对于声乐艺术来说也是这样,不同历史时期的声乐都反映着其所处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我国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时期的戏曲、说唱和评书,60年代的“百花齐放”,80年代的“借鉴西洋、为我所用”,到如今民族声乐多元的呼声,都展现了我国不同时代的艺术风貌。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从声乐艺术作品当中通常可以感受到其创作时所处的时代风格和社会风貌。例如《东方红》是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新民歌,歌曲充分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表达了人民对新生活、对共产党、对革命领袖的赞颂之情。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给民族声乐语言艺术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也给当前多元化的民族声乐艺术提供了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