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的形制

  箜篌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音色清澈动听,表现力十分丰富。

  (一)卧箜篌

  与古筝、琵琶、古琴相似。隶属品柱的弹拨乐器。在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中对箜篌的记载:“(武帝)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开始用于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琴瑟自此始。”这种卧箜篌属于琴、瑟之类。是品柱一类的弹拨箜篌乐器。唐代诗人杜佑的着作《通典》记载:“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弹拨之如琵琶也。”这就是琴。瑟类的卧箜篌。宋之后逐渐失传,后被琴瑟等乐器代替,在朝鲜和日本等地流传、改进,成为今天的玄琴和百济琴。

  (二)竖箜篌

  是古老的弹拨乐器――竖琴的一种。最早由西域传入我国,可追溯到古巴比伦、希腊、埃及等音乐中一种名为竖琴的乐器。在隋唐时期十分盛行并用在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高丽乐等诸乐之中。

  这件弹竖箜篌女乐涌与1998年在朝阳市西上台唐墓出土。高16.8、宽11厘米。陶制,上施有彩绘。女涌双腿向右盘坐,头梳单刀髻,头略向左偏,面庞圆润,面貌清秀,上身穿低腰圆领窄袖衣,下身穿红色长褶裙,裙摆曳地,身前放着一竖箜篌,目视琴弦,神情专注,双手作弹奏状。这件弹竖箜篌女涌造型完整,人物刻画惟妙惟肖,是研究唐代乐器的实物资料,同时也真实的再现了唐代中西文化的交流。

  李寿墓立箜篌图 李寿墓立箜篌图

  (三)凤首箜篌

  其形制与竖箜篌十分相似,晋曹毗《箜篌赋》对箜篌的描述为“箜篌有凤的形状和龙的身体造型,在箜篌上大多用金彩、绿藻绘制各种花卉纹路,造型优美窈窕”。从中可以知道当时凤首箜篌的琴头就是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的。它的造型富有民族特色,又有丰富的音色。凤首箜篌在隋唐两代用于天竺乐、骠国乐和高丽乐中。民间较少流传。《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后其国的国王的儿子为沙门来游玩,又将其音带入。”在唐代中期,凤首箜篌又从缅甸传入中原当时骠国王太子舒难陀曾经率领了大约三十多名艺术家、音乐家,经过南诏来到唐都长安给唐德宗李适进献骠国(今缅甸)的音乐、歌舞,他们随行带来了约22件各种类型的乐器,其中就有两件凤首箜篌。这是项有绦轸的一种凤首箜篌,至今还在缅甸流传。

为您推荐

《十八学士》的特色乐器

  1.长鼓,这种鼓的主体为烧制的陶器,与古籍《礼记》中记载的“土鼓”和现代壮族人使用的陶鼓的形状和作用都很相似。现存的长鼓长约50公分,重约十斤,圆形,腰部中空而狭小,两个口子一头大,一头小,均以牛皮连绒毛蒙盖,大的一头..

双簧管形制结构

管身 双簧管的管身由三部份组成,其上有大约20个不同大小的气孔,气孔上装有镀金或镀银的音键,用以覆盖气孔调节音高。整套音键以复杂的杠杆结构组成,吹奏按键时,杠杆组合会按所吹奏的音高,自动打开或关闭所需的气孔。  ..

腰鼓形制

腰鼓形制与花鼓相同而稍大,相传是由花鼓发展而来。演奏与舞蹈动作紧密结合,称为'腰鼓舞'。最初流行于陕北的安塞、横山、米脂、子洲等地,以安塞、横山最为普及。横山《腰鼓舞》往往与集体大秧歌结合,其特点是步伐多变、花..

大管形制结构

多朗热瓦普形制结构

多朗热瓦普形制多样、造型各异的多朗热瓦普,是多朗人不断改进乐器制作的真实写照。 多朗热瓦普 最早的多朗热瓦普,是用一整块桑木挖制而成,共鸣箱为扁圆形,正面蒙以驴皮,体积硕大,琴杆较短而指板宽阔,琴头在弦槽处向后呈直..

巴朗孜库木形制结构

传统的巴朗孜库木,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合而成,琴身用一整块杏木制成,全长92厘米。共鸣箱呈扁葫芦形,上半部与较宽的琴杆相连,其上开有6个~9个圆形小音孔,也有将音孔拼成各式图案的,两侧设有与鹰翅..

瑟形制

瑟 古代的瑟,用整块木料雕凿而成,而清代所制之瑟,已由面板、底板和框板胶合成长方形的共鸣箱。琴弦用丝弦,架子琴首岳山(首岳)和尾端岳山(尾岳)上,每弦都支有一个可以左右移动的雁柱,用以调节弦长,确定音高。 从20世纪30年代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