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料搜集、史料运用的原则与方法
以史料实证为例,其内涵是通过去伪存真、反复求证等方式获得可信度较高、符合史实的史料,并以此为依据,得出切实可信的观点与客观理性的认识,最大限度靠近历史真相的一种研究方法。史料是我们追寻历史真相的重要媒介,也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的重要依据。常说的史料,就是指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史料按表现形式分有: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三类,这三类史料按可信度大小分依次为:第一手史料及原始史料,直接反映历史事件,实物化程度高,可信度高;第二手史料及间接文献史料,距离研究的历史有一定的时间差,或者是后人的研究成果;第三类史料为口述史料,可能受阶级立场和个人主观认知的局限,需要加以鉴别。
(二)史料研读的方法
艺术生在史料实证素养上,要养成“孤证不立”“去伪存真”“论从史出”等判断意识,认识到历史记录具有主观性,文字史实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色彩。史料实证时,需要通过辨别史料价值的真伪,了解作者的立场与情感、史料叙述的价值取向等方式,运用史料分类的方法加以理解和判断。
如给艺术生讲解孤证不立的内涵,包括单独的事实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局部的个体不能证明全局与整体;没有比较,不能说某时期出现的事物最早出现;当下不能代表过去与将来等方面。为了通俗易懂,我形象地将孤证不立比喻为:一大发明不能证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世界,至少要四大发明;武则天做女皇不代表女性地位提高;某同学高考考了 600 分不能说自己很厉害,要是别人都考 601 分以上呢?某人此刻掏出手机打电话,不能说明他(她)是最早使用手机的地球人。通过生动有趣的比喻,艺术生对孤证不立的理解透彻了很多。另外,我常用 2013 年的一道江苏高考历史题为例加以辅证:
试题: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 年河南辉县发掘了 5 座大型魏墓,1 号墓出土铁器 65 件,其中农具占 58 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解析】:题干材料的核心信息是 20 世纪 50 年代在战国时期秦魏等国故地出土铁农具遗存之类的实物史料,可信度高。根据孤证不立的原理,不能证明 A 选项的垄断性、C 项的必然性和 D项的首创性,故符合史料实证逻辑的是 B 选项。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