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中国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在结构形态方面,表现为 “线的艺术,势的追求”的客体审美属性的共通性。中国传统建筑对“线”要素不断地演绎直至完美表达。中国传统建筑的木结构体系,有着完美的“线”结构形态,它通过极其精妙的榫卯结构,不着一钉,亦能完成从构件到整栋建筑的营造。结构的理念始终以“线”贯穿其中,通过对结构“线”形态营造出整体建筑“势”的气韵,并且成为传统建筑结构形态重要的构成特征。书法艺术从仓颉以“鸟兽蹄?”的“线”结构形态为灵感,以“惊天地,泣鬼神”的无上智慧创造汉文字,此后,中国人将具有实用性的文字,变成最能够代表中国艺术审美精神的“线”的艺术表现形式。汉字由“线”笔画结构形态升华到书法艺术“线”所表现出自然万象的神韵,书法家以“线”的结构形态表达万物生气勃勃的“势”态。“线”的审美形态成为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在结构形态上最重要的特征。二者通过“线”结构形态演绎“势”的整体气韵,具有高度的客体审美共通性。
中国传统建筑的“线”结构形态演绎建筑“势”的审美属性。传统建筑营建必须迎合山川水脉走向的环境观,谓之“势”。从建筑本体看,结构形态谓之“形”,“形者势之积,势者形之崇” “势言其大者,形言其小者” [5]231这里表述了结构形态的概念,明确建筑“线”结构形态特征所呈现出“势”的审美属性。都城、皇宫、王陵、孔庙的气度宏伟的中轴线以及天际线,建筑群体里的廊、墙、栏杆,园林建筑中的曲栏、池岸、云墙、长廊,单元建筑表现为柱、枋、梁、檩、椽、飞檐、翼角等,这些无不显示出“线”的意趣情态,建筑正是通过这些有自然生命之感的“线”的艺术化表现,营造出传统建筑的审美气“势”的追求。
中国传统建筑木结构的各个构件都承担着相应的受力要求。整栋建筑的主要骨骼框架?幕?础、柱、梁、檩、椽的结构构件有着清晰的逻辑,相互间结构合理、关系明确,形成有序的力学传递逻辑,而这些构件基本呈现出“线”的结构形态。在传统建筑文化的语境中,灵活舒展的“线”是自然生命的本质,这一理念表现在传统建筑中由柱、梁、枋等线形结构形态演绎出自然生命的形态。柱与其上的多层斗拱的形态宛如大自然中生长的树形,象征生命的形态,隐喻建筑可以像生命一样不断地传承。建筑的结构“线”形态是自然生命物化的审美客体形态。线形的结构形态又是与营造技术和审美理想高度统一的。传统建筑所有结构体量的实体,都是以抽象、凝练的洋溢着自然生命情感的结构“线”贯穿于建筑形体形态和细部的结构构造之中,它将建筑体量的实体化为空灵的“线”。这样富有生命精神的结构“线”蔓延到建筑群体的组合与空间的所有结构形态的审美。无论建筑屋顶飞檐、还是曲度柔美的月梁“线”形态,都具有强烈的视觉审美,提升建筑“势”的气度。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建筑所有的“线”结构体系的合理性与审美性,都是适应传统木质材料的建筑营造法则的,“线”形结构才是其重要视觉审美因素。
传统建筑整体上讲究对称均衡,显现出空间结构形态的审美法则。传统建筑由院落连通各个有机空间,每一个层次院落组成“进”的空间,这些建筑的整体空间序列都是统一由一条“中轴线”串联起来的,形成对称或者均衡的布局。宫殿、庙堂、寺院到民居均遵循这条中轴线的“线”空间和“线”形态,并通过中轴线强化出建筑的“势”。在传统单元民居建筑中,大门与厅堂位于整体建筑的中轴线上,彰显出特殊的重要性。院落式建筑的空间结构形态讲究主体建筑与附属厢房、配房之间的布局关系,构成众星拱月的整体空间结构形态。
建筑装饰的构件形态,大都也是从结构的需要演化而来的,可以说建筑主体是以受力结构为主,装饰构件为辅,结构形态的主从逻辑关系明确。如兽吻、钉帽、门簪、铺首、垂花柱、抱鼓石等,有机地“附丽”于建筑整体结构体系上,丰富了建筑结构形态视觉审美的层次性。此外建筑瓦当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结构构件,融汇了建筑结构功能与书法的意趣,它既是建筑结构功能不可或缺的构件,同时又是书法篆刻的初祖,书法文字依附在瓦当的载体上,其笔画姿态契合瓦当的结构形态中,笔画结构随形适应,有的甚至增删笔画或者打散重组、变形夸张,书法结构态势与建筑瓦当形态相得益彰。 书法艺术的神采气韵也是融会贯通在“线”的意趣审美之中,书法艺术本质上就是“线”的艺术,无论是由线组成的单字书法结构形态,还是由单字排列而成行的线性形态,都着力在“线”的生命形态上,“线”性结构形态表达了书法整体章法“势”的活力与动态空间结构形势。
“笔意”“字势”和“局势”是书法艺术空间形象的三要素。“字势”是基础,“笔意”是核心,“局势”是审美意味的进一步丰富、拓展和深入[6]3。这三者实际上都是“势”不同维度的审美表现,“笔意”是点画用笔的书势,“字势”是单字的外象形势,“局势”是整幅书法章法结构的态势,具体表现在书法艺术的点线通过运笔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顿挫、节奏韵律所呈现的“线”态结构中。“它不是线条的整齐一律均衡对称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7]70-72
书法艺术讲究匀称、映带、层次、呼应等,以虚实相生的“线”结构形态表达通篇章法的精神追求。如欧阳询所云:“有一笔而至全字,彼此顾盼,不失位置。由一字而至全篇,其气势能管束到底也。” [8]296书法字体点画之间、运笔笔触等都是字体结构“势”的形态表达,字形内在的结构关系也有着相同规范要求,如横平竖直、间距匀称、主次有别等。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讲究行笔间架结构的节奏韵律关系,书法汉字的每个单字都有主笔画,其他笔划为辅,以“一笔主其势”,铺笔讲求“附丽”的主次关系,即有“正势端凝”,又有“旁势有态”,每个单字,必由主笔以端正字态,重心平正,正势端凝,其他撇捺笔画,可以形态自由、活泼生动,附丽旁势而具丰富情态。延展到整幅书法作品,通过单字的笔画结构形态、行竖节奏韵律、通篇的章法结构,表现出节奏韵律、生动有序的“势”的结构形态。正如蔡邕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即立,阴阳生焉;阴阳即生,形势出矣。”[9]54我们从字体结构的意象里归纳出书法艺术中“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人尚变”的不同时代的风格。在各种书体中,无论是篆书的匀称结构、隶书的古隶八分、楷书的法度庄严、行书的恬静流畅,还是草书的飞云流动,都深深传达出“线”的形态,“势”的气度。
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同样客观反映出不同时代相异的审美趣味。“线”的艺术、“势”的追求是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的核心审美属性。流动的时空“线”形与精妙的结构的“势”态都是对生命精神的表达,始终贯穿于中国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