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制锡艺术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原因,与客家先民南迁史、赣南地域自然环境等联系紧密。
(一)赣南客家锡艺伴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而源起
赣南客家锡艺源流始于黄河流域的青铜文化,所谓“青铜”就是红铜与锡的合金,青铜文化实质上也就是铜锡文化。中国的青铜文化兴盛于夏商周三代,秦汉后铁器逐渐取代青铜,但锡制品作为青铜文化的延续开始被广泛的应用。人口大规模迁徙的同时也是技术迁徙的过程,伴随源自中原的客家先民数次南迁活动,金属冶铸技术随之传到客地,这样中原采矿、冶炼、铸造等技术为赣南客家锡艺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据史料可知赣南地区唐代便有确切的锡制品的冶铸,南宋初年已经成全
国主要的包含锡在内的冶炼基地,《宋史?食货志》
对“南安”、“虔”等地的冶锡、铸锡活动多有记载,至明清时期“采锡”、“铸锡”业规模更加繁盛,从赣州博物馆所藏的清末直径50厘米的大锡锭可见一斑。[1]
(二)赣南客家锡艺的发展以赣南地区充沛的矿产资源为支撑
赣南地处南岭东段,东据武夷山脉,西临罗霄山脉,独特的地质结构为矿产资源的蕴育提供有利条件。其中赣南各地区的锡矿不仅丰富且质量上乘。[2]江西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吕继溶、钟盛文两位教授在《江西赣南锡矿床地质特征与前景》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锡矿是江西省优质矿产之一,探明储量和产量居全国第五位。较集中分布在赣北和赣南一带。赣南锡矿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储量占全省一半以上。”[3]所以赣南地区的自然环境为客家锡艺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原料基础条件。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