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论说论说内容充实,条理细密。这在《上书谏勿许单于朝》中表现出来。该文的时代背景在《汉书?匈奴传》上记载得很清楚,是汉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单于上书愿朝,五年,时哀帝被疾,有人认为自黄龙(公元前49年)、竟宁(前33年)单于两次来朝,汉朝都突然发生大事(指宣帝、元帝之死),太不吉利。对于单于愿朝这件事,哀帝与大臣们商议,大臣们认为应将匈奴使者辞去。正当匈奴使者准备启程归国之时,黄门侍郎扬雄上书谏哀帝,陈述不许单于入朝会对国家产生不利。扬雄在《上书谏勿许单于朝》文中,以翔实的内容、细密的分析,论述了不许单于入朝之利弊,让哀帝看后,顿时醒悟,乃召还使者,而允许单于入朝。在上书中,扬雄首先从秦汉以来与匈奴的关系说起,早在秦始皇时,派大将蒙恬率大军斥匈奴不成,秦乃构筑长城以防匈奴入侵;汉初,高祖率军逐匈奴,却落得个“困于平城”,“又高皇后尝忿匈奴”,后以和亲,才解中国之忧;文帝武帝时兴兵与匈奴作战,“匈奴震怖,益求和亲,然而未肯称臣也”。到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五单于争立,日遂、呼韩邪携国归死,扶伏称臣”,汉王朝“自此以后,欲朝者不距,不欲者不强”。在这种情况下,扬雄认为应对汉之周边少数民族实行恩威并施的安抚政策,而不宜结仇,否则“劳师远攻”,“倾国殚货,伏尸流血”。对于匈奴这个“真中国之坚敌也”,汉王朝应妥善处理好关系,力图建立一种睦邻友邦关系。扬雄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拒绝单于入朝,只会“消往昔之恩,开将来之隙”,此为汉王朝之大忧。以往采取军事措施成效局限,但若因今日拒绝单于入朝一事,会造成“百年劳之,一日失之,费十而爱一”的得不偿失的局面。所以,扬雄在分析许或不许单于入朝之利弊后,以一个敏锐的政治家的眼光,洞悉时局,提醒哀帝要“留意于未乱未战,以遏边萌之祸”。希望通过妥善解决匈奴单于入朝一事,改善汉王朝与匈奴的关系,力图建立一种和睦边疆的局面。这时的汉王朝已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这些潜伏的危机随时可能一触即发。扬雄认为要消除国家危机的最好办法就是改善与匈奴的关系,有利于国家的安全。正是由于扬雄的这篇政论谏书,力排众议,最终哀帝采纳了扬雄的意见。
纵观这篇谏书,扬雄以充实的内容,用并不艰深的语言,条理细密地分析了不许单于入朝的利与弊,指陈形势,分析透彻,犹如汉初之文章,很有气势。这篇谏书足见扬雄有着处理民族关系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对巩固汉王朝的安定边疆有一定积极意义。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