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花灯的传承与变迁

  1、表演内容――单一与多样

  白龙花灯是一种融多种艺术文化的大型花灯演出活动,每逢过节,当地人民就会相约耍花灯以庆祝祈福。起初白龙花灯只是普通的花灯而已,在原有官灯的基础上,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发现探索才逐渐形成了符合生活气息的葫芦灯、采莲船、仙鹤灯等等,后来随着历史朝代的更替,人们借鉴流出的宫廷文化加以改变,整理成为民间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白龙花灯不仅吸收了优秀的历史、社会、地域精华,还更贴近人们生活,并借以反映人们的美好愿望和追求。其规模从一步步产生到发展再到成熟,从小小花灯迈入“灯戏”行列再到“村村灯棚”的盛况。表演项目从仅是花灯演出到加入了龙狮表演、?蚓纾?音乐、说唱等元素,现在还与时俱进的融入了剑门山区的特有“柏木扁担”、“打连箫”、“倒采茶”等。其表演形式还分内场和外场,表演以灯舞为主,辅之以参演群众的领唱和独唱,配之以独具地域特色的乐器伴奏,整个场面十分让人震撼。仿佛一种听声入境,赏艺甚悦的愉悦感。演出时花灯的服装、道具颜色较为鲜艳喜庆,与五颜六色的花灯颜色相呼应,花灯表演时手持花灯的表演者一手提着各样的花灯,灯光夺人眼球、绚丽多彩;一手挥舞着执扇或轻盈的水袖等相关道具,十分喜庆,在剧情《闹元宵》、《天女散花》中可窥其风采。   解放前白龙花灯还划分了两类:一类是大花灯,是通过其极少的民间艺人传承,其劣势在于传统的师傅教徒弟的口传心传的保守方法,一般徒弟不会学到所有技艺的精华,表演团队十分受限,主要依靠戏班子或是灯班等演出(在解放后就改为白龙川剧团),这些都为其技艺的流失埋下了伏笔。另一类就是小花灯,此类在农村相当普遍。当时由于受到农时和一些习俗的制约,只能在节庆时候的表演,时间大大缩短,也不会像大花灯一样有专门的技艺训练和大量的资金投入,每逢节庆都是临时召集乡亲们组成团队进行表演,而且表演内容也是即兴发挥,动作简单单一,服装参差不齐,道具十分简陋。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研究人员整理发掘,传承人在大花灯的基础上新增了百余套白龙花灯的表演形式内容,让白龙花灯独树一帜,更由此走出白龙,走出广元。

  综上所述,白龙花灯文化艺术的价值已远远超越了其自身,它的表现内容极大地保留了最原始的民俗生活原本风貌,蓄积了历史流变的文化特色,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心理表现,也是文化生活传承的一种符号。在白龙花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道路上,不仅实现了对自身文化的延续,同时在时代变迁下由内容单一的花灯发展成为了后来丰富多样的花灯表演,助推了白龙花灯的活态传承。所以它是民间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语言,它的传承和变迁也是历史悠久的。

  2、工艺制作组成――改良与创新

  白龙花灯的制作工艺不断发展,最初的白龙花灯的灯是用的竹签制作的,主要以农村劳作生活和劳动生活用品为制作原形,例如西瓜灯、莲花灯、鲤鱼灯、马马灯、踩莲船等,具有鲜明的乡土制作特色。后来因?榇?统的工艺制作繁琐,且现实条件有限,可利用制作道具的资源缺乏,当时老艺人曹楚先生在利用自己制作纸偶的方法基础上创新了做花灯的工艺,将花灯的制作进行了改良,利用报纸将模型导出来,再通过自己工艺技巧,将花灯做的活灵活现(根据曹楚老先生口述)。现在白龙镇老年协会保存的一条青龙和一条白龙就是老先生自己工艺制作的,每到耍花灯的时候才拿出来使用。另外由于机器渐渐取代传统手工艺的地位,商品经济逐渐将传统的自然经济吞噬殆尽,使得传统工艺支离破碎,现在很多花灯的道具大部分都是工厂购买的。据白龙老年协会的管理负责人介绍,大部分简单的花灯款式是从市场上购买来的,只有一小部分工艺复杂的道具由曹楚老先生亲自动手制作。据悉,目前会这门手艺的老艺人已经相继离世,只有八十多岁的曹楚老先生还能偶尔动手制作一些,虽然其子是嫡亲传人,但是未得其精华,并不能完全掌握这一门技艺,再加上许多制作步骤和方法完全不能用数字计算或是用文字来记载,所以白龙花灯的手工工艺制作很有可能面临失传。

  目前来看白龙花灯手工艺生产虽然表面上具有低能耗、密集化、分散式等产业特征,但也赋予了其在市场的独特性,对于生产者来说能够增加就业,带来经济收入的实际意义。同时这些传统制作花灯的手工艺可以说是一种发端于白龙的生产形式、承载着白龙乡土文化的精髓,是白龙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与建构白龙乡土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如果制作工艺失传对于白龙花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是巨大损失,那么对于白龙花灯制作工艺的传承也是迫在眉睫。

  3、组织形式――自发与功利

  白龙花灯是白龙人民每逢节庆就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以前过节时场镇上十分热闹,耍花灯是人们自发参与到行列中的,表演者兴高采烈,小孩们手提花灯跟着表演方队跑跳玩耍。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会融入耍花灯的热闹气氛中去。而现在除了老年协会还在耍花灯以外,年轻人中对花灯产生兴趣的寥寥无几。据当地群众口述,白龙花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为了应付检查临时组建一支花灯表演队,检查完随即解散,并未真正意义上将花灯表演组织起来。现在的组织遗产花灯演出,政府会因为当地经济发展等因素要求人们参加花灯表演,但如果要让人们参加表演没有实际的报酬,很多人都不愿意参与其中,因此组建一个大型的表演队伍是相当艰难的,只有极个别爱好者还在勉强将花灯表演维持下去。白龙花灯的组织形式和参与方式应该以人为本的,从兴趣爱好出发,凸显其实用性。但在今天实际的发展中忽略了对白龙花灯文化的定义和理解,功利性目的尤为显现,甚至关于白龙花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其保护、留存等问题上都夹杂着利益的驱使,现在的花灯表演者多会因为金钱利益关系才参与其中。文化并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它本身的价值也不是需要它作为一件商品才能得以彰显。政府只是将文化作为了当地发展的一个推动剂,将白龙花灯的艺术文化申报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简单地将其变成当地的招牌和宣传方式。

  将文化剥离原生态,过度追求商品化、市场化,并未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没有利益的追求其传承发展。建议当地政府以民众自娱自乐为目的,将人们日常生产劳动和生活经历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

  4、花灯规模――鼎盛与衰弱

  白龙花灯队由灯棚的灯头带领,每个灯棚人员由40至80人组成,各有角色。以前的花灯发展是村村有灯棚,大小灯棚有近41个,剑阁各地都有。清末直至改革开放初期,剑南地区每个自然村平均至少有一个灯栅,个别村一两个生产队就有一个灯棚。各个灯棚大的框架下细节都有所不同,都传承和保留着自己特色和优势。现在的灯棚由于一些地方没受到重视和无人组织,仅剩下禾丰、广坪乡等小部分地方还保留了一些灯棚。白龙镇以前花灯表演是真的做到了整个镇上全民参与,而今花灯的规模严重缩水,大一点规模的有七八十人或是百人左右,围着街道表演,小规模的花灯大概五十人左右(曹楚老先生回忆)。过去人们依赖于农村、依赖于农作便能丰衣足食。如今,更多人为了生活不得不外出打工维持生计,放弃了原本哺育自己的家园,致使能继承白龙花灯的人寥寥无几,这便导致了白龙花灯的发展逐渐流逝,规模也在不断缩小。真正的花灯艺术文化是需要专业的人才来细心呵护和传承的。现在文化站的花灯演员都是业余爱好者,这对于这项民俗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又徒添了一份烦恼。

为您推荐

白龙花灯的传承与变迁

  1、表演内容――单一与多样   白龙花灯是一种融多种艺术文化的大型花灯演出活动,每逢过节,当地人民就会相约耍花灯以庆祝祈福。起初白龙花灯只是普通的花灯而已,在原有官灯的基础上,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发现探索才逐..

变与不变的艺术变迁观

  通过“艺术是一个复数”的命题讨论,揭示了艺术存在和变化都不是单因素在起作用。任何艺术原初秩序的建立,以及一个艺术秩序的变化,都是多因素促成的。好比一个画家和一个绘画大师的区别一样,成就一个绘画大师,除了具备..

云南花灯歌舞的特点和作用

  (一)云南花灯的艺术形式及特点   花灯歌舞的演出可以分成三种:“团场”、“坐场”和“打升官”。在这三个类型中“坐场”是所有剧目的总称,“坐场”依据不同的表演形式又可分“为表演唱”、“花灯小戏”、“花灯歌..

推广花灯歌舞对广大群众的重要意义

对云南嵩明花灯歌舞的见解

  嵩明是云南历史上最早开始的地方之一,具有悠久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积淀。花灯,是嵩明最为流行的地方文化,也是云南民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花灯音乐主要以戏曲曲调为主,过于沉闷再加上花灯动作流动不大,从而让人产生视觉疲..

云南花灯歌舞的发展

  就花灯而言,它对云南民族舞蹈继承传播、推陈出新与发展创造有较大作用,是云南民族舞蹈文化史中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学术理论课题。   清乾隆年间,云南嵩明花灯歌舞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和兴旺的时期,而..

云南花灯戏历史沿革

有关民间花灯歌舞的起源,以及由花灯歌舞发展成花灯剧的年代,目前尚无准确资料予以证实。根据已有文献,明中叶即公元1454年前后,云南杨林人兰止庵曾写过《性天风月通玄记》传奇;清初(1657年)云南人何蔚文写过五个传奇剧本。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