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白龙花灯起源于广元市剑阁县白龙镇,之所以称之为白龙花灯,当地一直流传了一个关于“白龙”的传说,相传一条白色的巨龙在一座名为玉盘山(现在的卫盘山)的山上修炼,因出洞寻宝在途经剑阁古城的大黄柏林里与一条青龙争夺珠宝而展开激烈争夺(故有“二龙抢宝”“二龙戏珠”之说),而后双龙因战结缘成为生死之交一同修炼。苦修千年后在临津镇的寺庙内得佛祖点化修成正果,而后封二龙为护庙神龙。关于白龙镇的来源,据有关史书记载和老人们的口述可知,白龙镇从唐朝到北宋时期都称为临津县,有四百多年设县的历史,到明成祖永乐初年,遣陕西八姓人到临津屯田,同时培修唐时古刹“法轮院”,更名为“白龙庙”(如今的白龙镇老年协会)。随之临津镇也根据庙名改为了白龙镇,之后白龙连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市场欣欣向荣、一片繁华景象,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美满。于是在每年的春节白龙镇的百姓都会通过耍花灯舞龙来庆祝和祭祀。并成为白龙镇的传统习俗,在每年春节的正月十二到正月十五的前后四个晚上,白龙镇的人们都会出灯耍龙,其顺序是先耍火龙,后出花灯,历年如此,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关于白龙花灯(又名剑阁花灯)的起源也是众说纷纭。历史早有记载。《晋书》卷二十二记载:“汉高祖自蜀汉将定三秦,阆中范因率?z人以从帝,为前锋。及定秦中,封为阆中侯,复?z人七姓。其俗喜舞,高祖乐其猛锐,数观其舞,后使乐人习之。阆中有渝水,因其所居,故名曰《巴渝舞》。”但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传说是白龙花灯在隋炀帝时期的灯会已经广为盛行,在耍花灯时唱段中的其中一段就有提到关于:“有个皇帝他姓杨, 荒淫无道是昏君。成天不管朝廷事,日日夜夜思美人。于是传下一道令,初一十五耍花灯。明观花灯暗选美,驿官老爷来押阵。”而另一种说法在民间的老一辈艺人当中流传的更多,相传唐玄宗李隆基因安史之乱而进入蜀地,当时随行的宫娥彩女,在途经蜀地剑阁停留期间,也在此地留下了唐宫宫廷盛行的花灯,在凭借蜀地人民的智慧并结合蜀地独特的地域风味将宫廷花灯融入本土元素,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别具地方特色气息的白龙花灯。 也有说法是花灯在是在宋代的时候才开始兴起,因为传统唱段中有这么一句是“灯是灯,灯是宋朝天子兴”的唱词。白龙镇当地有些群众则是认为是在湖广填四川的时候,花灯艺术是通过各地的移民而流入这个地方的,在各民族的长期融合和经济大发展变化下形成的独树一帜的文化艺术。与其它流传下来的古老原生态艺术文化十分相似,大多数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因此关于白龙花灯具体历史起源于何时我们现在还无从考证。其实无论历史起源究竟如何,我们都可以从中知道白龙花灯的历史底蕴是十分深厚的,历史渊源是毋庸置疑的。
根据史料记载,目前基本可确定在明代已有白龙花灯,剑州志记载 :在明朝永乐年间富平军屯田于白龙。 半军事组织富平军平时耍白龙花灯, 其200余套阵型中有大量的军事阵型,具有明显的军旅痕迹,从这点可得到印证。白龙花灯在清代出现鼎盛时期,据调查,早在乾隆年间,剑阁县圈龙乡有位何姓秀才,因会编写灯词,而被官府封为“灯官”。清末白龙有个叫杜尧的“灯官”,掌管剑阁、阆中、梓潼、南部、苍溪五县的灯棚。在其为官期间,年年春节都会组织灯棚进行表演,每到一处,深受当地民众的欢迎。[1]从此,白龙花灯在剑门山区得到广泛发展,几乎村村都有灯棚,一直到“文革”期间才中断。[2]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