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被当作商品,它就具有双面特征:一为精神,二为物质,由两者共同构筑了商品价值。作为商品,必然有它一定的属性――消费性。如:我们观看影片、欣赏话剧、倾听音乐剧,观摩各种非公益展览,这些无疑都是一种行为――消费。书画艺术品作为传承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消费性尤为突显。在我们思想传统观念上,艺术是一种高雅行径,一旦和带有铜臭味的金钱打上交到,附庸高雅的艺术似乎已大打折扣,不再是文人精神的展现。其实不然,金钱、艺术两者并不冲突且能够很好的结合。如今市场化的经济,金钱能够为独立的人格与良好的精神面貌提供一定的经济基础。自然,艺术家们不能再过于清高、闭门创作,而是该适应市场去改变思维方法、角色、地位及自我价值观,推动艺术市场的发展。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徽商的经营促就了人们的富庶,也加深了人们对艺术品收藏的热衷。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布衣都乐以为藏,至此一些艺术品被人为伪造模仿或是翻新花样,以假乱真;这也进一步造就了书画市场、古玩市场频繁的交易,不仅如此研究的成果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同时也造就了较高的鉴赏力。但目前人们对艺术品的认识有一种倾向,只要谈起这个话题,不是投资就是收藏,似乎除了这两种,艺术品再无其他用途。但实际,收藏投资只是艺术品消费的一种形式,它还有另一种艺术品消费市场――附庸风雅,即为纯艺术、简单的欣赏消费。如: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宝‘翠玉白菜、毛公鼎、东坡肉’,当年制作这些,其目的并非是我们现在观念中的投资、收藏、保值,而是作为一件陈列品,换句话说就是供大家单纯欣赏。当然这种附庸风雅的欣赏消费有很多很多,如书画、珐琅、家具、瓷器等等,其目的就是一个简单的欣赏消费行为。早间皇室如此,民间也同样,只不过当时的欣赏消费被分为两大阵营,一以文人士大夫为代表,不仅才学渊博且鉴赏力极强;二为徽商,用时下比较时髦的一句话为“艺术品消费”,其依靠徽商生意家底,对字画古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及购买热情。虽然他们不一定博学,也没有较深刻的鉴赏分辨力,但他们喜好艺术品,他们会花重金去投资、收藏。这不仅是精神的愉悦与享受,更甚与“附庸风雅”挂上钩,也进一步提升徽商的艺术素质与修养。
时下我们不难看到,非物质性或是精神性的消费欲望越演越烈,并可能成为现下生活消费的主导。审美评价在艺术品市场占有不可估量的地位,它能勾起受众对艺术品消费的欲望,需求增加,自然会形成一股艺术品消费的氛围。纵观历史的发展,我们看到仅凭经济实力的雄厚这点就足以形成强大的艺术品消费市场。为什么徽商有这么大的能耐?浅显的看商贾儒者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但往深处看,却透射出徽商良好的学识及文化修养,他们不仅自己重视更注重对后代的教育,这就为艺术与徽商打下了伏笔。所以,在国内艺术品市场上,艺术品的消费氛围要呈现出积极健康的一面,需要内外并进,即外在方面商家需努力经营,内在方面提高素质不可或缺。由此可见,艺术鉴赏就被提上日程,首先需要通俗的方式面向受众,之后通过受众来审美评判赋予其一定的精神,两者相辅相成。如果受众没有一定的素养、底蕴去欣赏,此时的消费艺术品就会沦为粗俗的、低贱的商品流通,甚至是泛滥成“伪艺术品”充斥市场。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