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票房喜人,尽管根据营销需求配置的商业美学元素在市场上一路凯歌,大卖特卖,但商业电影中暴露的问题却使他不断地被人们诟病。故事编织上的苍白、人物塑造上的概念化符号化、情感的缺席和价值判断上的混乱,都是令观众在买票进影院“边看边骂,边骂边看”的缘由。
1、艺术元素的市场配置
商业电影中的情节、场景、人物大多不仅是因为“美”的需要而设置的,往往更多的时候是因为市场的需要而配置的。这种模式,与其说是一种艺术智慧,不如说是一种商业智慧,其内在逻辑是受市场所引导的。例如,一些电影导演选择演员并不是选择最合适的,而是选择最被市场所认可的,尽管这些演员被配置在一起,可能会南腔北调,风格不协调,但影片这样做的目的主要不是追求艺术的完整性,而是在追捧市场的覆盖率。同理,影片中的场面、人物、动作,还有以上所说的演员的选择,其实都是为了迁就市场而“被迫”选择的结果。在这种票房(市场认可)决定一切的背景中,电影的艺术美学当然要让位于所谓的“商业美学”了。
当下商业电影生产受到市场逻辑的支配,有三个突出特征:一是编织离奇化的故事情节,迎合所谓现代观众的猎奇心理,媚俗倾向十分严重。二是类型化的叙事手法,根据市场卖点批量生产类型剧,比如情人与情敌,逆境与顺境关系是固定的。三是往往从人物造型、服装与情节上织进一些所谓的现代质素,甚至误把通俗当庸俗,甚至节外生枝,兜售噱头,不仅亵渎了电影的文化价值与大众审美情感,而且事实上也会妨碍商业利益的最大化获得。
2、视觉奇观与思想缺席
退一步来说,就算是为市场配置艺术,真正的艺术,即便是过多迎合市场的艺术,带给人们的绝不仅仅是艳丽、奇观、暴力、性、廉价的煽情。其中多少应该包含一些能够让人同仇敌忾,能够让相濡以沫,能够让人惺惺相惜的美好情感。目前中国的大部分商业电影在价值观上过于世俗,而主旋律电影则过于高调,缺乏一种能够让大家共享的主流价值情感的构建和传达。因此,这些影片最多只是好看的电影,但绝不可能成为动人的电影。近年来,许多商业电影之所以得不到观众的认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即在于思想文化意味的缺失,主要体现为思考浅薄、想象贫弱、题材雷同、内容兑水、趣味庸俗、过度迁就于商业卖点等。从这点来说,高票房的商业电影,缺少的恰恰是一种人性的价值,所以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撼动人心。而回想过去和现在那些所有的电影经典,其最令人难忘的不仅是其中的故事、人物、场面、动作,更是其中体现的爱情、尊严、责任、勇气、正义等人类崇高的精神情感。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