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性与理性的错位
感性与理性的错位就是审美情感与生活实践相互错位,文学语言要符合“真”“善”“美”的情感标准。现实生活中,这三个标准是统一的,但是在文学作品中,“真”“善”和“美”往往是错位存在的,由此导致的矛盾成为小说中跌宕起伏的叙事情节。文艺理论家孙绍振认为:“这三个标准之间存在着差距,而且三者的差距越大,艺术效果就越明显。”
在《最后一片叶子》中,本来挽救琼珊的应该是医疗上的先进技术和有效药物,但是对于肺炎,这些理性的东西已经毫无用处,医生对乔说:“只有靠琼珊自己思想中的意志力才能挽救她的生命”,可偏偏琼珊早已心灰意冷。这代表了主人公所有的理性思考在这个阶段就已经快失去作用,随后感性思考占据主导作用。贝尔曼画的逼真的叶子,让琼珊燃起对生命的渴望,逃过了死神的召唤,病情开始好转,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真实的,但是就是这样的不真实,人们才会为贝尔曼的无私奉献精神而动容。如果我们因为这种不真实而否认这部小说的艺术价值,那么就失去了小说的象征意蕴。贝尔曼最后画的这片叶子,象征着暴风雨中顽强不屈的精神与生命力,是唤起琼珊生活勇气的点睛之笔,更象征着欧?亨利笔下的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和顽强,以及人和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美好情感,所以这种“错位”是小说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法。
(二)真实与虚假的错位
小说是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夸张艺术,真正有艺术魅力的作品,往往将真真假假的幻象综合起来,在虚构的空间里,作家有了更广阔的创作自由,读者也能在这种幻象中展开自由联想。《最后一片叶子》中,琼珊的命运与一片常春藤叶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相信一个连医生和药物都治不好的病人会被一片叶子治好。小说中只有让这片叶子留在枝头,琼珊的病情才会转好,她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这显然是作家采用夸张的手法和艺术虚构的成分,不愿意让那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成为读者共同的期待。当然,叶子经历季节更替不可避免地会落下来了,可是作者却让一片永远都不会凋零的叶子长在了枝头,这片叶子虽然是假的,但是却唤起了琼珊对生的希望。同时,贝尔曼在凄风苦雨中画的最后一片叶子,代表了他无私的愿望和人性的光辉。他的绘画生涯一直郁郁不得志,没有可以拿得出的作品,这片叶子虽然在艺术成就上显得是平常之作,但是在人文关怀的角度上,这片叶子就是他最好的作品,代表着生命的信念。歌德说:“每一种艺术的最高任务即在于通过幻觉,产生一个更高真实的假象”,贝尔曼所画的叶子是假象却换来生命的真实,这就是真实与虚假相互转换的最高境界。
(三)喜剧与悲剧的错位
在欧?亨利的小说中,总是有轻微的对主人公讽刺的色彩,这点儿反讽的意味并不深刻,就像在为读者讲述一个小笑话一样,在喜剧中透露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社会现状的不满。这样对社会底层的描写,就反映出了小人物的悲剧意味,如此喜剧和悲剧意味就相互混杂,形成了作品的张力,引起读者共鸣。 《最后一片叶子》中,作者对贝尔曼就是这样的描述。作者对贝尔曼的描写基本都是负面的,他在贫穷中渡过碌碌无为的一生,性格压抑并喜欢酗酒,一直想要有所成就,但是苦于一直没有好的作品,他是拥有失败人生的典型人物。作者越是表现贝尔曼的平凡,潜在意图就是越想表达他的不平凡的内心,贝尔曼表面上玩世不恭,对别人的温情毫不在乎,其实内心是一位古道热肠的好人,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琼珊的关心,并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小说描写琼珊生病失去生活的希望――这是悲剧,但是贝尔曼用画的叶子唤起生命――这是喜剧,最后贝尔曼却因风寒死去,急转直下,又变成了悲剧,读者就在这悲喜交加中感受人性的内涵。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