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代,作为日常生活器物的扇子可以作为礼物相互馈赠,且往往体现出雅而不俗的文人意趣。葛洪《西京杂记》言:“朱买臣为会稽太守,怀章绶还至舍堂,而国人未知也。所知钱勃,见其暴露,乃劳之曰:‘得无罪乎?’遗以纨扇。买臣至郡,引为上客,寻迁为掾史。”[1] 92-93钱勃赠朱买臣者即为纨扇。纨帛轻盈纤薄,笼于竹骨之上,成圆形之状,用力甚微而清风拂凉,两汉十分流行。汉魏之交,在太学生和公卿大夫中间,手摇扇子成为一种风尚,《语林》中载荀??与孔嵩之语:“昔与子摇扇俱游太学。”[3] 4摇扇游太学,体现出了一种少年意气风发、春风得意、洒脱狂放的气度和风姿,“扇”这一普通“道具”在此赋予了其主人以一种特定的风度和精神面貌。而羽扇的流行更加彰显了士人闲逸潇洒的风度。据陆机《羽扇赋》所言,羽扇的最早使用者为战国后期楚国文人宋玉、唐勒:“昔楚襄王会于章台之上,山西与河右诸侯在焉。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鹤之羽以为扇。诸侯掩麈尾而笑,襄王不悦。”[3] 33其后,羽扇流行于南方。三国时诸葛亮手摇羽扇、指挥三军、镇定自若的形象更是定格在了士人心中,成为被崇拜和模仿的形象。“诸葛武侯与宣皇在渭滨,将战,宣皇戎服莅事;使人视武侯,乘素舆、葛巾、毛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宣皇闻而叹曰:‘可谓名士矣!’”[4] 1187随着西晋平吴,羽扇亦流行开来。西晋傅玄《羽扇赋序》曰:“昔吴人直截鸟翼而摇之,风不减方、圆二扇,而功无加。然中国莫有生意者。灭吴之后,翕然贵之,无人不用。”[5] 62-63东晋中期之后,羽扇渐衰,纨帛作扇面的团扇重新成为文人手中之扇的主流。
这一时期,无论是羽扇还是团扇,在文人手中都已不单纯是一种驱蚊纳凉的日常用具,尤其是羽扇的流行,更显高雅脱俗,使人飘飘有凌云之气,栩栩有仙风道骨之感。扇的文化蕴涵的这一转变与这一时期文化总体精神的转变有着内在的联系。魏晋时代是士人更加追求外在风度和自由个性的时代,自汉末兴起的人物品评之风,至魏晋更为兴盛,在政治、道德的评议之外,更重外在的气度、风神等审美因素,清、神、朗、率、达、雅等成为品评人物时的常用词语。与这种时代文化精神的变迁相应,此一时期,扇成为士人具有一定身份象征意义的“道具”,成了风流儒雅、闲逸洒脱气度与风神的体现。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