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的影响偏及国内外,他的画秀润,对墨法也颇有研究,他的画面注重湿笔墨韵,主张“欲暗不欲明”,他作画还借鉴了他的书法功底,对他的画有很大的帮助。他被认为是“华亭画派”杰出代表。书法出入晋唐,后自成一格,他能诗文,工书法,自己认为是率易中得来其领悟,这些领悟与个人的独特感受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说到这就不得不说他的其书画创作讲究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但是他的思想缺乏鲜明的偏激特征具有的一定的软弱性,这跟他的画一样在“柔”的方面比较突出。对于当时的一些矛盾冲突他是不得罪任何一方,也不愿意从属于那一派。也就产生了董其昌强调柔强调藏反对露。终其总总他的山水把中国传统文人所追求的“静美”和“柔美”的趣味发展到了极大的高度也可以说是高峰。
龚贤其创作以古画的画法为基础,以宋初北方画派的笔墨为主体,参以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吴镇及沈周等人的笔风墨韵,同时结合自己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感受,形成了浑朴中见秀逸的积墨法,不同于清初以王时敏为首的“四王”所倡导的笔笔有古意的创作方法,也没有像他的老师那样。同时他跃于金陵地区的画家并称“金陵八家”。工诗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体。着有《香草堂集》
清兵攻陷南京,龚贤怀着慷慨悲愤的心情,跟随着复社成员离开了南京。在后来的漂泊生涯中,他顽强地学习绘画艺术,还写了大量的诗歌,深沉悲壮,倾吐民族志士的一腔忠言。
在南京,龚贤一家几经搬迁,最后定居在清凉山。他在自家屋前半亩空地上,建筑地园栽植,命为“半亩园”。又自写小照,身着僧服,手拿着扫帚,作扫叶状,悬于楼堂,以示与清朝统治者格格不入,后人因此将他的旧居称为“扫叶楼”。龚贤晚年幽居于此,写诗作画,都写祖国的美好江山和抒发了他的爱国之情。龚贤画的山用的是大碎石,并且都是用“积墨”表现,碎石也是十分浓黑的,光感也十分强烈,越在上面的石头也是下部浓墨,上部亮。那样的话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谐而鲜明。他画的树和山配合的很好,画多墨笔,都是以墨笔为基础,“墨龚”就是半千山水画中都是反复的皴染,浑厚苍润。特点就是用“积墨法”,层层积染。黑白对比十分别致。还有“白龚”属极简的一路,这里的简不是丘壑的简,构图的简,而是用图的简,他的简笔一笔不皴的生命力是美的。他的简笔山水粗阔的直线表现复杂的丘壑。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董其昌与龚贤有师承关系下的艺术人生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在其环境和观念的不同下一个摹古,一个既推崇古意也推层出新。但都在其不同的艺术生涯中各有建树。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