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演形式
夹板舞的表演形式粗犷、质朴。以雄壮、有力的动作凸显着西北人的彪悍和勇猛的民风。在天水市秦州区天景山麓的玉泉观,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在“朝山会”上都有夹板舞的表演。在夹板舞的表演队伍中,基本没有专业的舞蹈演员,其舞蹈动作都是由老一辈的艺人亲自传授于热爱民间舞蹈艺术的普通群众。夹板舞表演队由仪仗队、乐队、舞蹈表演队组成,表演人数50―60人不等。首先是仪仗队。仪仗队中有领路人和旗幡表演人,领路人一般由成年的年轻男士担任,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旗幡的表演者们,基本都是未成年的孩子,男女不限。其次是乐队。乐队的组成人员,多为年长的男性,他们手持鼓、暴锣、筛锣、手锣、云锣、小镲和唢呐,将古代法曲《太子游四门》作为伴奏,其表演声势浩大、颇为壮观。最后是表演队。夹板舞的表演者们都为男性,年龄参差不齐,一般年长者走在队伍的最前。他们手持红椿木或槐木制成的夹板,两块夹板用牛筋绳串连在一起,每块板身长约75厘米、宽约7厘米,夹板为红色,上面绘有花篮或彩带等代表八仙的图案。基本体态突出平衡感,脚下步伐较为简单,以行香步为主,上肢动作简洁、有力,举手投足之间都显示出了一股秦风古韵,如基本动作:准备时双手握住夹板下方,第一拍左脚向前,右手拉开夹板,同时上身向左横拧,第二拍右脚并脚,右手快速翻腕打板再拉开,上身向右横拧……在鼓锣镲等乐器的伴奏下,气势磅礴浩大,粗犷肃穆引人注意。
(二)夹板舞的特征
1.历史继承性与传统文化性的特征
天水夹板舞的起源虽未有确切的定论,但从以上的几种观点来看,天水夹板舞仍有数百年以上的历史。它是历史的产物,即便是在当今艺术多元化的冲击下,夹板舞的动作仍继承了原有的体态特征,保留了传统的动作风格。天水夹板舞发展至今,已不能单纯的将它视为娱神或娱人的活动,它以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夹板舞不仅仅体现出当时民众的传统观念,也映射出了当时的部分祭祀活动,同时它更是传统文化的延续。
2.民族地域性与适应性的特征
天水夹板舞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征。古时天水地区土地肥沃、地势开阔、水草丰茂,是牧马养畜的好地方,再有天水自古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也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这也造就了当地民众英勇威猛、粗矿豪放的性格。受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影响,天水夹板舞的动作刚劲有力,表演路线明确,充分展现出了西北人民粗犷勇猛的民风,具有非常鲜明的表演风格。天水夹板舞同时还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它随着历史的发展,积淀了不同阶段的文化因素。夹板舞起初多是在宗教祭祀活动中表演,后来慢慢才更多地发展为由群众自发的娱乐表演。近些年来,天水夹板舞的形式与内容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经过文艺工作者的整理、提炼再加工,天水夹板舞开始被搬上舞台。与以往的原生态夹板舞比起来,经过加工后的夹板舞,除了保留舞蹈动作的传统风格外,舞姿变得不再单一,步伐在彰显沉稳的同时又更加灵活、路线更加丰富,夹板的打法也变出更多的花样。通过这样的改编,使得夹板舞也凸显出了别样的活力。 3.自娱性与教育性的特征
如上所说,天水夹板舞随着时代的发展,已不在单一的在宗教祭祀仪式中表演,它开始成为广大民众自娱自乐的艺术表现形式,人们通过参与跳夹板舞,流露出心中真挚的情感。伏羲庙会、朝山会等群众庙会,已成为天水城乡每年举行的民俗活动,是天水民众敬祖、娱乐的方式,在这种活动中所跳的夹板舞本身就具有着自娱性。夹板舞在具有娱乐性的同时,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以及教育意义。天水夹板舞的产生和发展都与传统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天水夹板舞所散发出的自然雄浑的气势、坚韧执着的神态和粗犷豪放的品质,都展现出了当地民众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价值观,这对后辈的生活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以及重要的教育意义。夹板舞传播的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民的信仰,更是一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学习。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