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泥土”与“城市”的矛盾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转型的深化,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别日益缩小,物质层面如此,精神层面更是如此。新一代农民画家的思想变得更加开放与包容,不断找寻现代语言来诠释生活,以创造出与各种题材和现代表现手法相适应的艺术语言。受此熏染,綦江农民版画现代意识增强,迎合了现代审美情趣,同时,也因过于专业化的表现技法、色彩和透视的运用,反而丢失了农民本身古朴稚拙的“土”味儿,以致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是农民创作的版画吗?”
虽然“泥土”与“城市”存有矛盾,但并非不能相融,对于綦江农民版画而言则是怎样将二者巧妙地融为一炉,以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保持它的“泥土”特征。綦江农民版画之所以广受青睐就在于它诞生于乡土,出自农民之手,作品中无不透露出“泥土”的芳香,正如郎绍君先生所言农民画的价值“不在于怎样程度上接近了专业绘画和城市观众的趣味,而在于它怎样的程度上发掘了乡土气息和农民的生命活力”,因而,綦江农民版画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同时,应该把握好个“度”。农民版画院不能对农民画家进行灌输式的辅导,而需要引导他们倒出自己酿造的“美酒”,让“美酒”更香更淳,帮助他们把语言说得清,说得美。农民画家也要真实地体味、感悟生活,充分发掘“泥土”中的创作元素,绝对不能丢掉作品中的“泥土”味儿,“泥土”的味道才真正是农民画的灵魂,只有这样,綦江农民版画才不失纯真本色,继续长久地绽放奇香野味。 (二)艺术创作氛围的改变
綦江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重庆)与云贵高原(贵州)的接壤处,属于山地丘陵地带,文化属性为山地文化,境内居住着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区。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等诸种因素的制约,以往綦江生产力比较落后,交通闭塞,民风淳朴,文化相对滞后,社会生活带有神秘的宗教(巫)色彩,而正是这种独特的自然、人文风貌孕育出了独具一格的綦江农民版画。
然而,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綦江鲜明的地域特色正在悄然消亡,农民版画赖以生存的创作基础正在逐渐丧失。与此同时,伴随全国各地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强,各地农民不断联合举办画展,借此扩大农民画在全国各类画种中的影响,并为农民画家们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国各地的农民画在创作内容、艺术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出现趋同的态势,主要表现在绘画内容的接近、重复以及形式语言的直接挪用,结果会使得各个地区的农民画失去各自原有的个性。面对这样的冲击,綦江农民画家应该坚守阵地,切实取材于綦江独特的山地文化,紧扣当地民族风情、生活气息,创作出具有个性魅力的“下里巴人”的綦江农民版画。
(三)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矛盾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綦江农民版画出现大量用于装饰家居的作品,与做为艺术收藏的作品相比,这类版画颜色漂亮,色调鲜艳,带有很强的装饰味道,属于畅销产品。出自同一农民画家的版画作品,按其艺术价值,以数千元的艺术品出售则鲜有人问津,而当做一二百元的“花纸产品”抛售却很受欢迎。农民画家为求生存,无奈向市场低头,无限量复制畅销类的农民版画,在绘画内容与表现形式上极力迎合消费市场,致使版画的经济价值遮蔽了其本身的艺术价值。
綦江农民版画适应社会需求,以赚取雄厚的资金促进版画的顺利发展本来无可厚非,但在市场化、商业化进程中,更要正视版画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关系,分清主次。如果只是一味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则对綦江农民版画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只有大力提升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才能相应得到提升,这才是綦江农民版画长远发展的硬道理。
(四)艺术价值与政治利益的矛盾
綦江人民政府是本地农民版画获得快速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十几年前,綦江农民版画过分依赖政府,依靠政府“输血”生存,缺失自身的“造血”功能,导致发展停滞不前。现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綦江农民版画在政府的关注和扶持下,已经走上市场化道路,借助政府举办的农民版画艺术节,农民版画在招商引资上取得巨大成功,自身经济价值得到充分开发,进而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綦江农民版画经过政府一系列市场化运作,经济价值确实有很大提升,但民族民间艺术的价值不能以是否自负盈亏与创收增效为准绳,不应设立相应的经济指标,这样只会拖累压垮綦江农民版画院,而把农民版画推回到自生自灭的老路,这就远离了政府保护和发展的初衷。綦江政府应该给予农民版画院和农民画家们相应的指引,但是必须留给他们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画家们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创作才能孕育出好的作品,推动农民版画的良性循环。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