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艺术教育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关系到高等院校较高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
(一)大学生艺术社团促进大学生成长
艺术,是一种非语言的沟通方式,主要是通过音乐、舞蹈、美术或其他一些艺术创造过程,表达同学们内心的感受,交流相互的情感。在此过程中,语言已经次要,各种艺术形式成为学生们交流的主要手段,艺术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在社团中的地位。无论是肢体形象(舞蹈)、视觉形象(美术)还是听觉形象(音乐),这种非语言的形象本身即能够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强调团队训练,增强大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创造性体验与审美体验提升大学生审美品味。
(二)大学生社团对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补充
近年来,随着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目标的贯彻,各高校日益重视艺术课程建设,开设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艺术类公选课程,如“美术鉴赏”“书法”“影视鉴赏”等,并记入学分。大学生艺术社团活动有既与艺术课教学相互联系,又具有与课堂教学相区别的独特的教育价值。
1.教育活动的形式多样化
艺术类课程尤其是非专业的公选课,采取的授课形式大多为课堂讲解、演示,教师讲学生听,较少艺术实践操作活动。而艺术社团则是不同专业不年级的学生自发通过实践摸索提高自己的某类艺术能力,其中有的有教师的指导,但更多的是学生自我教育,即高水平指导低水平,学长指导学弟、学妹。
2.大学生艺术社团提供了综合实践能力的平台
在教育内容上,艺术公选课和艺术社团都“必须考虑学校教育以及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现和创造,并在普及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学生提高的愿望”。艺术类公选课程目前的状态多是就某种艺术门类给学生作常识性的介绍,大学生普遍感觉到,对课程刚开始认识,就要结束了。而艺术社团活动可以本着更为开放的心态,就某一专门艺术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和实践,
3.大学生艺术社团弥补了艺术课程功利性较强的不足
在目前高校的教学体制下,有部分学生选艺术类公选课,绝大多数还是因为此类课程的学分比较好拿。而参加艺术社团,却几乎是完全出自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哪怕利用自已课余,挤出时间活动。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