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藏族文化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新龙县藏族面具面具艺术更是历史传承的珍品,其文化传递方式多样,艺术表达手法丰富,按其功能类型可分为寺庙神舞面具、藏戏面具、歌舞面具等。
(一)寺庙神舞面具
它是寺庙宗教活动的一种仪轨,供当地群众观赏的一种传统活动。在新龙县寺庙神舞较为盛行。目前全县有以苯教和藏族佛教的宁玛派寺庙为主的52座寺庙,县上最为着名的苯教有依西寺,自建寺以来一直有跳神舞的传统,一般每年举行夏季和冬季两次神舞仪轨活动。以西寺表演的寺庙神舞最有代表性,最为着名的宁玛派寺庙有嘎绒寺、土木寺,这些寺庙大多要表演寺庙神舞。新龙县依西寺目前有187具寺庙神舞面具,主要以布料面具为主,这些面具均由本寺艺僧制作,代代相传。
(二)藏戏面具
藏戏面具是表演藏戏时所用的道具,它与藏戏的发展息息相关。藏戏团都是由本地的寺庙组织,并有寺庙僧人表演。同时,面具也有平面和立体两种形式,它包含了很多藏文化元素。藏戏最早使用的面具的制作原料都是来自动物,颜色也比较单一,通过一定的发展之后,开始使用布板、纸,绸缎等,增加了蓝色、黄色、绿色、红色、黑白相间的面具,使这些面具的装饰更加精美。
(三)歌舞面具
歌舞面具分折嘎面具、牦牛舞面具及吉达吉姆等。牦牛舞面具为领舞者所戴,牦牛舞在大的庆典和节日里表演。折嘎面具的主要用途是辅助表演者进行表达,很多时候放置在表演者的肩上,有时候也带在脸上,这类面具的制作都比较粗糙。吉达吉姆是流传在后藏地区的一种抗灾歌舞,降服灾害,夺取丰收。
随着时代的进步,歌舞面具的内涵也不断延伸,歌舞面具和藏戏面具及宗教面具一样,都是藏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虽然各个地区的歌舞面具在造型上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没有很大的差别。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