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屏南廊桥融入壁画创作的方法
屏南廊桥与壁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二者的结合既体现了时代的需要,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但是,选择以廊桥融入壁画创作,并不是无选择、无分析的直接“拿来”,而需要我们选择、解构以及重组,抽象为民俗艺术元素形成壁画廊桥形象。本文仅从艺术形式、材料选择、意境构造三方面做以简单的阐述。 1.艺术形式上坚持化繁为简
将廊桥提炼为民俗艺术元素,首先需要简化其造型。廊桥形象历经时光的粹炼,蕴藏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和奇思妙想,因此在形象上具有明确的民族风格,融入壁画后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气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将屏南廊桥的形象一成不变地照搬到壁画中。反之,应该将外形复杂的廊桥加以具体分析,找到其中最能代表廊桥艺术特征之处,如桥体拱形设计、桥面加盖的飞檐,等等,再将其放入具有现代气息的环境之中。如此重构古老的廊桥,不仅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特质,也可在传统文化与时代紧密衔接之中呈现一个崭新的中国。
2.壁画材料上坚持中西合璧
从壁画所用材料上看,中国古代壁画的制作大多数以石、泥、砖为载体,在砂砾条面涂抹掺有干草的粗泥,干后再涂掺有麻筋的细泥,在绘制中还要掺动物皮、骨熬制的胶液调和大白粉、高岭土一类调和剂,而西方壁画选择材质则更为多样,如着名的湿壁画、坦佩拉方法、蜡画,乃至现代的丙烯画,等等,选用的材料从水、泥、动物油脂到蜂蜡、糖汁、禽蛋液体等应有尽有,在蜡壁画的创作过程中还要用火炉烘烤等办法。中国传统壁画大都是干壁画(在粗泥、细泥、石灰浆处理后的干燥墙面上绘制),兼使用动物胶调和颜料。动物胶虽然具有粘结的作用,但干后不结膜、无反光,颜料的色彩效果干湿变化大,也会出现变色的现象。而西方壁画使用多种材料,有较好的反光结膜以及防水性,颜料与底面胶结合十分牢固,光泽鲜艳,色彩在干湿时变化小,即便百年之后也会呈现丰润的效果。
可见,西方壁画在材料上的选择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当代壁画创作的选材问题上,可以继承中国传统壁画材质选择的精华之处,兼容西方壁画创作优秀的材料倾向。如在处理廊桥及周围水乡风韵的细节上,可以使用西方湿壁画的绘制方法,增强壁画干后的水润效果以及色彩的灵动轻盈,营造类似中国水墨画的丰沛气息。
3.意境构造上注重廊桥文化意蕴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说:“‘温故而知新’,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应有的态度。历史每向前一步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向后一步的探求本源。”[3]这里有两层意义,一是指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历史性反思;二是站在时代角度上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妙之处在于“意境”, 它衍生于传统哲学的“空灵”和“虚静”观,注重以“韵外之音”表现绘画独特的审美意识和情感特征,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审美追求。在当代壁画创作中,继承传统“意境”以及创造时代“意境”,并能使其二者兼容并蓄很值得人们深思。
廊桥这一民俗艺术元素恰好为构建传统性与时代性并存的中国壁画艺术的“意境”找到了极好的突破点。当然,廊桥艺术形象的运用,不仅限于使用其造型,更重要的是注重廊桥自身存在中蕴藏的传统审美意识,诸如桥的形式,桥面上长廊的样式,等等,以此入壁画以期构建一个属于民族的壁画视角和意境。
(二)屏南廊桥融入壁画创作的意义
廊桥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的价值和意义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古老的廊桥正在消失,而它的遗失无疑是中华文化的巨大损失。因此,本文期望借助壁画这一公众性的艺术形式,呈现廊桥的魅力、价值和意义,唤醒人们对它的关注和保护。通过廊桥与壁画的结合,诠释时代的、民族的壁画创作,希望以壁画这种被广大公众认识和喜爱的艺术门类为载体,唤起人们对廊桥的关注,进而对其加以保护,使其能够永久存在于中国这片广袤而瑰丽的土地上。
将廊桥抽象为民俗艺术元素并融入壁画创作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将壁画带入民族化道路,避免陷入“无根”困境:二是借用壁画公众性特征宣扬廊桥伟大的艺术、历史、文化价值,呼吁人们对廊桥的保护。在漫长的壁画艺术探索中,中国当代的壁画人逐渐清楚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并非是对欧美壁画的媚俗、也不是固守着传统壁画曾经的辉煌,而是从民族土壤中汲取营养,以构建现代民族壁画的路。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