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屏南廊桥的价值
从廊桥自身的意义上看,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核的外在表征之一,却几乎被人遗忘。它屹立在河流上的廊桥,见证了岁月的流逝,关系着古往今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生历程。同时,它又有着极强的使用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以及政治价值。因此,有人将廊桥视为凝结着华夏文明和中国智慧的艺术品。进言之,廊桥一方面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其自身坚固、科学的设计,多变唯美的风格,无一不是自身文化系统同趋深邃的体现;另一方面,廊桥横跨河流,联系着两岸的民生,也默默促进着两岸文化、民俗、宗教等领域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反映着人们在文化、思想、心理等方面的趋同,呈现着独特而浓郁的华夏气息。
(二)屏南廊桥的现状
史料记载,屏南的木拱廊桥最早的始建于宋代,其余分别始建于元代、明代和清代,现存的木拱桥都经过历代多次重建或重修,得以保存至今。据《中国古代桥梁技术史》(1986年版),全国木拱桥11座,其中福建屏南3座,这一记载属不完全统计。后经调查,全国现存木拱廊桥近80多座,主要分布在闽东北和浙西南地区,屏南境内的木拱廊桥有50多座,现存的木拱廊桥还有13座,是全国现存木拱桥数量最多的县份之一。廊桥,又称叠梁式风雨桥,俗称“厝桥”。它是用两组共61根圆杉木作为纵梁,与10根横串梁木交叉构架成八字形拱架,然后在拱架上横铺木板,再在木板上盖以4柱9檩穿斗式构架的桥屋。整座桥不费寸片铁,只凭椽靠椽、桁嵌桁,衔接严密,结构稳固,桥底拱而桥面平,其建筑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桥梁工匠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这种如桥似屋的独特建筑,形似北宋张择揣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但与虹桥相比、建筑风格已由捆绑结构发展为榫卯结构,而且还增加了桥屋。桥屋正中是一条长廊式通道,两边是长木凳。桥屋的梁上记载了建造年月、捐款人、桥筹建者和建桥工匠的姓名,有的还书写着对仗工整、富有诗情画意的对联。”[2]类似这种木拱廊桥在屏南以及中国南方地区十分常见,它们横亘河流两岸,既是居民们日常必要的交通工具,又是旅客乘凉歇息、躲避风雨和观光游览的人文胜境。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