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闽南是一个文化大融合的地区,闽南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的人口、风俗习惯及文化等的融合,形成了其自身复杂而独特的性格特点。首先,受地理环境影响。闽南地区山多地少,除了小面积的平原外,多为山地丘陵,因此很难大面积发展种植业,但由于闽南地区位于东南沿海地带,便具有了发展海外贸易和滩涂养殖的优势。早在宋元时期,泉州更是发展成为了闻名国内外的东方大港,成为海外贸易的中心。宋人谢履诗云:“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地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位于南安码头镇的金溪曾经也是南安人的“海上丝绸之路”之一,而码头镇也因为曾经是一个码头而得名。由于这一地理位置,闽南地区的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也造成许多南安人为了生计,不惜远渡重洋,到海外谋生,从而形成了南安人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和敢于拼搏的精神。再者,受宗教文化的影响。闽南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具有多元文化的地区,在泉州市区就有一些着名的宗教建筑,如佛教的开元寺、伊斯兰教的清净寺,此外,分布于城郊间的大大小小的基督教教堂和佛教、道教宫庙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宗教的教义大多教人向善、忠孝节义,在宗教文化的熏陶下,闽南人变得更加重情重义,非常重视孝道、礼义廉耻。闽南人的性格特征在绘制于南安码头镇传统民居水车堵上的戏文彩画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望云思亲》是二十四孝图之一,主要讲述了唐朝宰相狄仁杰,孩时虽家庭贫困,却奋起读书,终成国家栋梁,受人爱戴。他的一位同僚奉命将出使边疆,但家中老母身患重病,其无法在身旁侍奉,倍感悲痛。狄仁杰获知此事,便奏请皇帝收回成命,改派他人。有一天狄仁杰登上太行山顶,往下俯视,想起了白云底下的亲人,便留下了思亲之泪,徘徊许久未曾离去。后有诗颂曰:“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从这则故事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主人公对亲人的思念之深和其至孝至亲的形象特征。而该故事彩画之所以绘制于南安码头镇的传统民居上,一方面表现了“孝”在这个地区的民众心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对子孙后代起到了耳濡目染的教育作用。
在宗教文化方面,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古代的一个重要港口,在宋元时期曾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作为一个对外贸易的港口城市,经济鼎盛,对外来文化接触广泛,使得泉州成为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城市,除了信仰佛教、道教外,还信仰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和摩尼教。这些宗教文化在闽南地区不断地碰撞、融合,对闽南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我们从南安码头镇传统民居中的水车堵彩绘装饰中就可以看出其与宗教相关的元素。在装饰内容上,绘制的人物有的取自直接与宗教相关的人物故事,如《麻姑献瑞》中的麻姑就是道教信奉的女仙,《西天取经》中的唐僧师徒四人讲述的则是关于佛教的故事;有的取自反映宗教精神的民间戏曲小说故事,如上文提到过的《望云思亲》《大闹长坂坡》《单骑救主》等都表现了宗教教义中的重忠孝节义的精神。在装饰色彩和纹饰上,水车堵彩画中常用的蓝色、白色、绿色、红色、黄色等伊斯兰教装饰艺术中的常用色彩,在伊斯兰教的建筑内部装饰和部分日用中的花纹图示都可以见到这些色彩的应用,水车堵堵头部分的绘制题材中常用的曲齿纹、卷草纹、如意纹等复杂、艳丽的装饰,也与伊斯兰教的建筑装饰非常接近。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