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图书出版物作为一种新的复合型领域,其有着自身的特点。一方面,艺术类图书出版需要尊重艺术本身的美学特性,针对不同种类的艺术特性对自身的设计、构成、表现等方式进行重新调整和完善。而另一方面,企业要符合数字化媒介自身的特性,不能超出现有技术能力和传播能力的范围。在整体上,将艺术类图书出版和数字化出版进行有机融合具有如下特点。
(一)形象直观的艺术表现力
在数字化出版中,由于各种新兴媒体因素和技术的参与;其往往表现出一种更为形象化、直观化的特征。图形、图像甚至是声音等多媒体要素在数字出版中的应用,通过独特的视觉化、审美化表现方式去体现艺术的内在内涵,有助于向读者塑造更具视觉化、形象化的阅读感受。这些影像资料可以更加富有感染力地对原本单一的文字内容进行补充,进而增加了图书的可读性。
同时,数字化出版还可以使艺术类图书的表现方式完成从由静态向动态的扩展。通过动画、视频等形式的运用,使得艺术类出版摆脱了传统出版业中二维平面的局限性,使其进入了三维甚至多维的展示空间中。其以图、文、声、像等多维立体的丰富方式,展现出数字技术灵活多变的新技术功能。这一优势为观众带来了不同的时空体验和审美观感,从而弥补了纸质化图书出版无法直观表现艺术中音乐、舞蹈、影视等门类中所有信息的缺陷。而这种通过多媒体、全方位方式的途径,也将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从而突破了传统出版形式自身的局限性。
(二)良好的交互式参与体验
相较于传统出版业单一方向的传播模式,数字出版带来了更多个性化和互动化的选择。在互联网影响下的当代社会艺术欣赏过程中,观众与观众、观众与作品甚至是观众与创作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已经成为一项普遍的共识。即便是在博物馆这样的传统艺术机构中,也会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和研讨式讲座来强调交流互动。然而在传统的图书出版业中,这种互动式的交流碍于技术上的障碍异质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而数字化的艺术图书出版因为融入了互联网技术,从而给这一目标带来实现的可能。此时,艺术图书的观众将不再是单纯的局外人和旁观者,而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本身、发表个人见解或在互联网上与其他观众进行学术研讨。此时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身份界限发生了弱化,使得观众可以更好地“进入”到艺术作品之中去。数字化艺术图书出版中交互式的情景设计,满足了当代艺术消费者注重社会交流和多重体验的本质要求,而这一点则是传统纸质图书出版所难以做到的。
(三)复制传播过程中的便捷性和即时性
与传统出版业相比,数字出版的一个显要的特征就是其复制传播过程中的便捷性和即时性。相比于以纸作为媒介依托的传统出版物,数字出版不但可以将大量的文字、图片、影像等信息通过数字方式进行储存,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快速及时地传播和分享。 艺术类的图书中因其本质的特性,其往往需要大量的图例与照片进行解释,这就使得其专业性的艺术图书往往都是体积巨大的大部头作品。一方面,其增加了印刷、纸张的成本,导致其价格不够亲民从而流失了一部分的消费者;另一方面,这一特性也带来了在携带、传播过程中的诸多麻烦。数字化的图书出版中虚拟性的载体媒介大大缩减了图书排版、印刷、流通中的资源浪费和成本损耗,符合当今时代传统出版业向绿色低碳产业的转型要求和生态文明的社会发展趋势。同时,伴随着近些年来我国个人电脑、手机和网络的普及,其更加体现出了一种艺术民主化、大众化、去中心化的时代趋势。
(四)竞争压力小 盗版低成本、可以及时根据市场反馈做出调整
目前阶段,我国艺术图书市场主要的消费者一般为社会中的普通艺术爱好者、高校中的艺术专业学生以及从事收藏、拍卖等相关行业的艺术从业者等。相比于小说、通俗漫画等图书的消费者,其对出版物中印刷质量、排版设计、色彩还原度、图片清晰度等的要求更高。因此,这一部分群体更加看重正规出版物的质量保证。换言之,艺术类图书受到的盗版威胁也就相对而言较少。高专业性和细化的目标受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艺术类图书的市场份额和用户粘性。而在我国艺术普及和教育的趋势下,文化产品将会越来越多地得到普通社会公众的关注,这一部分的艺术图书受众必然会不断增长。
(五)目前数字化艺术出版尚待解决的问题
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数字出版业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尚未解决的大背景下,艺术类图书的数字化道路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艺术类图书与数字化结合中,产生的相应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经营模式中的责任不明确、创新性维护以及在技术层面上的诸多问题,都需要我国出版业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探索,并在及时反省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完善和建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