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和审美化的取向使社旗山陕会馆装饰艺术具有象征性、假定性的文化特质。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吉祥图案多达 1000余处,反复又集中地渲染了当时人们既崇商又崇文的一个儒商追求和向往[3]。比如“关公”乡土神,是当时普遍的民间信仰仁义的代表,关公圣化、神化到了极致。彩色琉璃砖镶嵌四个金色大字“义冠古今”,与两侧为内外两副对联,由此可看出山西、陕西人对乡土神关羽的仰慕崇敬之意。他们推崇儒家思想,借关公的信来取信社会顾主,唾弃欺诈的不端行为;借关公的义来团结同仁,唾弃见利忘义的不良举动,着力塑造出关公的仗义与秉忠为中心思想的社旗山陕会馆的优秀晋商文化,同时也成为对普通百姓普及传统美德、祈祷平安护佑良好愿望的教化场所。还有东殿祭药王孙思邈,西殿祭马王马王爷。对药王孙思邈的供奉主要是客居异地的生意人为自己祈健康,也借此地建立乡谊,增强同乡之间凝聚力。全名水草马明王的马王爷即马神,传说三只眼且乐天达观,一给人间带来积极向上的精神,二给社会带来公平正直、明察秋毫的风气,颇受爱戴。民间的俗语终被固化出的故事和人物构成了当时普通百姓及客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与心理安慰,以及他们期望公平正义、幸福安康、吉祥长寿之心理。 社旗山陕会馆的雕刻中还处处透露着对中国传统礼制思想观念的遵从。悬鉴楼上完整的“渔樵耕读”石雕刻有“苏秦还乡”“舜耕历山”“孟母教子”“朱买臣休妻”“渔乐图”;还有会馆雕刻中的重要题材“二十四孝”的故事也多次呈现;再有大拜殿木雕和悬鉴楼柱础浮雕“孟宗哭竹”“丁兰刻木”等,映射出贤良、孝梯、诚信、仁义典型的儒家传统思想倡导的人们要勤俭持家、各守本份的礼教思想。细细查看雕刻内容中女性人物多被处理在暗处,说明封建礼教女卑男尊之思想影响甚深。
会馆的雕刻题材中还可见弥漫的浓郁文学气息。虽然当时商业利润巨大,民间中盛行崇商、敬商的思想,但是仍受中国历来重视的“学而优则仕”的一贯影响,晋商仍旧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如在石牌坊中的“李白骑鲤”和“杜甫夜读”,把文人摆在仅次于福禄寿三星的位置,充分表现出商人褒文人重知识的思想。大拜殿的石雕“十八学士登瀛州”图案中,十八学士骑马艰难攀行于盘曲山道,城市与山石之间来来回回,充分体现了求学成仕的艰辛和对当时科举制度的赞美。殿西侧的石雕“渔樵耕读”和东侧的“登瀛洲”石雕遥相呼应,由此可以看出晋商依然是读书为大的崇文心理。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