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交往看校园微景观
1.提高交往活动发生的频率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交往活动的发生,在校园这个人群密度比较高的地方,交往活动发生的概率自然也相对较高。虽然所交往活动的发生与否是由人的决定的,但是,交往活动是否发生与人所处的环境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将公共空间的户外活动分为三类: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是那些有点不由自主的活动,例如上课、吃饭、等人等。自发性活动是另一类完全不同的活动,它对于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只有环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且时间、地点有可能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例如演讲活动、约会散步、休息思考等。
2.微景观促进人与人之间更亲密的交往
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距离分为亲密距离(0-45CM)、个人距离(o.45-1.30m)、社会距离(1.30-3.75m)公共距离(大于3.75m)四类。校园微景观以个人距离(0.45-1.30m)为尺度依据,对于景观各要素,如植物、铺装、小品等都保障最优的尺度定位,确保室外的交往活动能够具有相对的私密性,为师生们提供更加具有归属感的校园环境,促进人与人之间更加亲密的交往。
3.促进人与环境的互动
另一方面,促进人与环境的互动交往。艺术设计类院校学生及专业学习与其他专业相比较具有专业学习上操作性更强;更个性化;教育成果的实用性及市场化特点。因此,艺术设计类院校校园环境规划可以更多地接受师生们参与到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从欣赏、阅读的层面转化到体验、参与的层面,让师生们在参与规划的过程中对校园环境产生更多的认同感,以认同带动交往,在交往中互相学习,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另一方面,这种将教学与创作结合于一体的模式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
(二)从环境的育人功能看校园微景观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是一种无声的教学语言。在校园中微景观通过对本地自然景观的呈现,校园历史相关人物雕塑的设置,校园历史文化小品的创设,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间接地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文化、相关人物的生平故事,产生教育的作用。
(三)从视觉感受看校园微景观
微景观对于校园环境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从观赏的角度还是使用的角度来看都是这样的。以校园为对象的微景观,尺度小,空间布局比较灵活。校园作为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的集合场所,在一定范围内承担的职能比较丰富,微景观可以依据需求形成功能性较强的布局。教学区、生活区、休闲区各个区域有各自的特色,形成丰富的体验感受。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