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叙事艺术

  《白鹿原》的人物结构无论是在横向还是纵向都完美地体现了小说作者对于小说的整体性平衡,小说情节基本上采取了两条线索共同存在的方式,既有情节的碰撞,又似乎有效的平行,相对于独立的情节元素使得人物感情性格更加的丰满,强弱情节的设置使得文章更加富有节奏感,进而推进情节的不断发展。《白鹿原》叙述顺序呈现出正时序为主,逆时序为辅的特点,而在为数不短的逆时序中又以内在式逆时序为多。这样一来,区别于中国传统的古典小说总体操作模式,《白鹿原》小说比传统小说逆时序比例很大,然而其叙事速度较快,又是相对于传统的部分,所以说《白鹿原》叙事角度的特征依旧是以中国古代话本小说为主要的特征。《白鹿原》中围绕权利的延伸与自限形成小说作者独特的视角,外部聚焦与内部聚焦的整体呈现,对作品形成了干预,无论是评论的转移以及对于现实的讽刺,都形成了其特有的、有益的掩饰。小说即在一定的视角中延续了古典小说的传统框架,又善于利用自己的创新意识,大胆的采取了用外部的聚焦来深化人物的性格悲剧。

  作者用极为高超的叙事艺术为我们展现了在很长的时间跨度内的历史画卷,以白鹿原这个故事的发源地上升到了更为广阔的时间空间。在小说的叙事结构上采取了多线索的方式,多线索相互交叉却又彼此联系,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但是各个线索之间却并不冲突,主线索突出,分线索脉络清晰,以白鹿两家的斗争为主要的发展线索,一方面通过白鹿两家的斗争来展现出白鹿村的家族历史的制度森严,而另一方面呢,白鹿原更是作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用白鹿原来生动的显示我国当时的社会变迁。同时,作者在小说的叙事视角大胆地选用了全景视角,全景视角的好处就在于他没有去只限制于原有的历史观点,也没有一味的跟从自己的想法,而是更多地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站在民间的角度,去以普通人的身份来讲述故事与历史。也正是因为作者的理性客观化,使得大多数的读者可以通过《白鹿原》这部小说中的革命情节,看到了旧中国被压迫下的普通农民对待革命的态度与想法,客观真实了解当时背景下的农村。区别于工人以及知识分子,革命对他们而言是无关痛痒的,他们需要在革命之后继续他们与世无争的生活,在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土地上继续繁衍生息,一样过着原本的生活, 不夸大,不弱化,作者真实地为我们显示出在革命背景下普通民众的生活现状以及精神面貌,这样相对于客观的民间叙事立场更加接近了大众,生动再现了最底层人民对自由自在生活最原始的渴望,以及内心关于生活,关于生存的态度。

为您推荐

“颠倒”的叙事

  “后革命时期”有关革命历史的书写,无论价值取向,亦或书写方式,和“革命时期”的历史书写有着巨大的不同。孙雯娟指出,相较于经典革命历史叙事,“后革命氛围”中的“革命历史叙事”实际上是一种“再叙事”,这种“再叙事..

《聊斋志异》预叙的叙事功能

  西方叙事学研究者认为预叙功能比较单一,仅使读者产生“事情是怎样发生进展到所预言的那样结果的”心理反应 [14] 71 。蒲松龄笔下预叙的功能远远超出了西方叙事学研究者论及的范围,不仅能重置事件的顺序构成悬念,调..

欧?亨利的叙事“错位”艺术

  (一)感性与理性的错位   感性与理性的错位就是审美情感与生活实践相互错位,文学语言要符合“真”“善”“美”的情感标准。现实生活中,这三个标准是统一的,但是在文学作品中,“真”“善”和“美”往往是错位存在的,由..

生动的拟人叙事手法

叙事模式:第三人称零聚焦

  由于毕淑敏一生独特阅历,这直接反映在她的小说叙事情节之中,有宏观的生态视角,也有微观的寻常百姓人家,但万变不离其宗的都离不开对人类生命意义追寻,在毕淑敏的大部分作品中都是通过第三人称的零聚焦叙事模式表现生命..

叙事语言:人物直接陈述

  毕淑敏小说采用了人物直接陈述的叙事语言。法国作家兹韦坦?托多洛夫将叙事角度划分成: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人物直接“陈述语言”属于内视角,陈述者对作品故事内容发展的方向以及情节推进能予以掌控、评述以..

叙事主题:生态伦理叙事

  曾经有学者问过毕淑敏,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毕淑敏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喜欢亲近大自然,尤其是当创作思绪不畅、身心疲惫时,到大自然里走一走,置身于那山那水之中,仿佛有一种能量、一种智慧传输体内。”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