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要具有音乐性。成功的文学语言往往在音响、韵律以及节奏方面都具有和谐美,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强烈的感染。朱自清的许多散文语言就创造出了这种音韵和谐之美。
朱自清是驾驭散文的大家。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朱自清善于不留痕迹地运用多种语言技巧和方法,使其散文语言更具音乐性,使其文章更具音乐美。这也正体现了他的艺术语言必须具有“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7)”的魅力的文学主张。比如排比句与骈散句的结合,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就比较常见。他的散文《匆匆》就有这样一些典型的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树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过去的日子如青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这些诗一般的语言,具有诗一般的节奏,怎么不具有诗一样的音乐美?
又比如朱自清散文中叠字叠词的使用对增强作品的音乐性产生了特殊的作用。在他的《荷塘月色》中,多次运用叠字叠词,如“蓊蓊郁郁”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丛;“脉脉”的流水;“阴森森”的小径;“淡淡”的月色等等。这些叠字叠词的使用,不仅从内容上丰富了语言的涵义,丰满了作品的艺术形象,而且从形成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一箭双雕,令人爱不释手,回味无穷。
综上所述,朱自清先生是散文的大家,他的散文语言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朱自清先生以他的大家之笔,遣词造句,妙手天成,娓娓道来,却让人美不胜收。不论他似“工笔美文”的写景状物之作,还是他至真至纯的叙事抒情之作,都让人倍感散文正宗的高妙。朱自清是语言艺术大师,他的散文中呈现出的诗情画意之美、音韵和谐之美、质朴含蓄之美,正是他高超的驾驭白话语言能力的体现。我们相信,不论岁月如何流逝,朱自清和他的散文一定会在中国文坛上永放光彩!
注释:
(1)雷家仲《中国现代文学》第92页,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蒲友俊《文学原理》第250页,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李广田《〈朱自清散文〉序》第2页
(4)《初级中学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6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5)《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第二册老师教学用书》第16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6)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19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