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田在谈到朱自清的散文时说:“在当时的作家中,有的从旧垒中来,往往有陈腐气;有的从外国来,往往有太多的洋气,尤其是往往带来了西欧世纪末的颓废气息。朱先生则不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的确如此,真切自然的表情达意,清新隽永的语言风格,形成了朱自清散文纯正与朴实的特点,在描写中抒发感情,文笔绵密精致,含蓄娓婉,更使他的散文富有中国传统的风格,成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一)朴素自然之美
朱自清要求文学语言要“回到朴素,回到自然”,要“变故为新”,所以他的散文读起来感觉自然,真挚淳厚。在这方面最成功的当推他的《背影》。这篇记实散文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作者叙述赋闲后到南京谋事的父亲送“我”北上读书,在火车站告别的情景。“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相熟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不送而终于还是送了,对“熟识”的茶房却“再三嘱咐”,平常字眼,但用得贴切自然,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情景,作者刻画得细致、具体――“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联想到父亲是个胖子,要完成那一系列动作的艰难,联想到父亲当时正处于奔丧、失业、典卖、借钱这样“祸不单行”的境遇,读者怎会不为父亲对儿子那种至亲至爱的感情深深打动呢?
(二)清新隽永之美
朱自清写景抒情散文语言往往清新自然,但又不失细腻、生动、隽永而有一种诗味。其实这正是“文学家、艺术家崇尚追求自然天成,不事人工雕凿的一种最高的美的艺术境界”。请看《春》中描写春雨的一段文字:“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不平的夜。在乡下,小路边、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作者用近似口语的描述,写出了绵绵的春雨,润泽的绿树青草,黄晕的灯光,慢步的行人,劳作的农夫以及稀疏的房屋,这一切景物又构成了一幅多么美的淡彩水墨的春雨图,让人同作者一样对柔美的春雨产生一种喜爱之情。
(三)含蓄委婉之美
无论是人格还是风格,朱自清都秉承了中国“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表现出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含蓄委婉的美学风格。确实,他的散文虽是抒情的至文,但他使用的语言和其中包含的情绪却不是强烈的、偏激的。如《背影》,以平实的口吻写出家道不幸,平实得甚至有些压抑,父亲的矮而且胖的背影在这种压抑感中却产生了更震撼的感染力。如《给亡妇》,娓娓道来的是日常琐事,情感也没有大起大落,但生离死别却因之更成为清醒的哀恸。“这种不是一味地放达洒脱,也不是一味地谨慎自守,而是情感的收放有度,才是高难度的文字表达。”(8)这也是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的高妙之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