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留白”艺术经常被运用于虚、实空间的处理上,尤以传统水墨画中黑白对比为重要体现。在中国人之空间与艺术观念中,着重在“虚实相生、虚实结合”上。古人总是喜爱将宇宙自然的一切,做为人生思考的哲学理路。无论是儒学、老子还是庄子的学说,都一致认为宇宙万物的一切,皆是由于阴阳虚实的结合。运用自己对于自然万物的认识,来感测宇宙世间的一切奥秘,反思当时社会人生中的种种纷繁现象,并领悟出了着名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观;而且由此推演得知,世界是运行着的、转化着的、变化着的,有始有末的、有生有灭的、有虚有实的。因此,老子曰:“有无相生”;庄子曰:“虚室生白”。受以上这些思想影响,更加认为与实相对的虚,并非空无,而是有一种流动散聚的元气弥漫其间。天地之间,虚空中充满了元气,正是这元气的不断运化和流动,造成了宇宙间万物的生成和发展。因此,认为天地万物以及一切艺术和审美活动都是虚与实的对立统一。这种观念运用在绘画表现上,便形成了虚、实的空间表现法,并且透过画面造成观赏者视觉上或心理上产生虚、实之感觉。
中国画通过“留白”这种富含哲理的艺术创作方法,以一种虚无、空白的形式传递着丰富的意境与内涵。山之厚处即深处,水之静时即动时。林闲阴影无处营心,山外清光何从着笔?空本难图,实景清而实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运用“留白”与“虚”,形象生动的表现了虚与实的相对相生的丰富视觉效果,将人对自然的“观道”之境而寄意于画里。清代的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一书中说到:“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说明了虚、实二者正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体现,将实景处理好了,虚的神境也就跟着呈现出来。而宋代名家范??文在《对床夜语》中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虽然谈的是诗文,但却更是揭示了艺术创作上的一般规律。简而言之便是:以虚为虚,就会成为绝对的虚无,我们不能没有给人去看、给人去感受的具体美的客观对象;以实为实,虽有许多实实在在的客观景物,但是这样的景物是死的、无神的,不能给人提供一个可以联想、发挥的余地,更不能真正的打动欣赏者。只有化重重景物为丝丝情思,从咫尺山林中创作出悠远深邃的意境,才能获得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境界,使人遇到画作看不够、看不厌,要达到这种境界和意味就需要依靠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的运用。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