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的发展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部分,高等戏曲艺术院校力求培养造就高水平的艺术人才,为我国的文化繁荣、文化发展贡献力量。因而把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放在了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上。
1.传统文化的继承
高等戏曲艺术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并非可以强调传统文化的继承,因为这种继承是潜移默化的,是渗透在学生的具体学习、实践当中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学生学了一出戏,就是继承了传统文化,而是说在长期的戏曲学习侵染中,对于传统文化点点滴滴的理解和领悟。例如:学习昆曲表演的学生,由于从年幼时期就必须学会背诵《牡丹亭》等文学作品中的大段唱词,辞藻之精妙,音韵之雅致,让这些学生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之中。对他们来说,古文并不陌生,古语并非难懂,他们是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地将传统文化吸收了进去。再如传统戏《二进宫》中的徐延昭手持牙芴根本不能抬头看太后,这是当时的礼仪。学生学了这出戏,就必然要去了解每个动作背后所赋予的文化意义。此外,学生们由于长期集中接受传统专业教育的影响,在加之他们的专业情结浓厚,中国传统文化意识愈加浓烈,造就了他们也有主动了解、吸收传统文化知识的愿望。这也是他们在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成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2.民族文化的传递
戏曲作为一项重要的民族文化,其传递过程不仅仅停留在舞台上。为了推动戏曲艺术的传递,高等戏曲艺术院校不断探索多种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在锻炼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带动戏曲艺术的传播。例如高等戏曲艺术院校依托寒暑假社会实践的平台,带领学生到各地进行戏曲考察,了解戏曲发展生态,增强学生戏曲理论知识。此外,高等戏曲艺术院校长期与一些小学合作,开展“中华戏曲进课堂”活动,组织部分本科生到社区小学中,为小学生传授戏曲知识、戏曲唱段。所谓教学相长,很多学生反映,通过教学活动,让自己在专业上更加孜孜以求,同时也更加注重自身的言行,避免一些“坏习惯”教坏小学生。这种社会实践活动并非舞台实战演出,但是却达到了锻炼学生们的专业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社会责任感的目的。因此,充分发挥专业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作用,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戏曲,把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戏曲这种民族文化传递给更多地民众,扩大受众群体,提升戏曲的吸引力。
3.戏曲文化的创新
为了让戏曲有所发展,吸引更多的观众,高等戏曲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当然创新的难度是很高的,它需要在非常扎实的基础上,共同商讨、构建、磨合的情况下,实现多个领域,如导演、剧本、舞台、表演的多重结合,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刘秀荣教授在回忆现代戏《四川白毛女》的创作时,就提到这是对演员的一次锻炼和升华。因为当时用京剧来演现代戏还是一个新课题,如果还沿用京剧传统的一些程式化的手段,就不能很好地塑造这种现代人物,甚至会格格不入、不伦不类,给观众不舒服的感觉。所以,如何用京剧的技巧、艺术手段来塑造现代人物成为当时大家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而今天,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很多现代题材的剧目,通过京剧、越剧、川剧等很好地呈现出来,大大促进了整个戏曲领域在内容题材方面的扩展,促进了戏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综上所述,高等戏曲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支撑点、落脚点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相辅相成的。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依托于传统文化的良好平台,才能有助于培养高水平的戏曲艺术人才,进而促进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