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简文化的思想渊源

  尚简风尚,我国古已有之。对简文化的探索与研究,其渊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的道家、墨家学说和隋唐时期的禅宗思想。

  1.道家奠定了中国简文化的哲学基础

  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最早提出了富含简文化的思想主张。可以说,老子是中国极简主义的创始人,是中国简文化哲学基础的奠基者,他“以简为尚”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中。

  《道德经》载,“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1]78。其中,“少则得,多则惑”已蕴含有简约主义求真、求实的内涵。“少”意味着简,暗指事物的本质,包含着万物的共性,即万物共同具备的内涵;人们若不能从纷杂的万事万物中把握其本质,则就是“多”,就会“惑”。由此可以看出,老子在对待事物上强调要以简为尚,从而有利于探寻并抓住事物的本质,以免在纷繁复杂中茫然而不知所措。另外,老子在《道德经》中还提出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1]150的观点,意为最大的声音反而万籁俱寂,最大的物象反而无形无状,凸显了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简约、概括、隐喻的审美创作意境。因此,老子所言的简文化是形式简单平淡而意蕴丰富,是注重观者感性体验和个性享受的文化,其尚简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绘画、建筑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治国主张,老子的哲学便是以无为本。在老子看来,“无为”是相对于“有为”而言的,是顺乎自然地不为、不违的“简”。无为,可以说是简文化的另一种阐释,它是“简”到极致的最佳概括。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1]168也就是说,中国简文化同西方简约主义一样,也注重“简”法原则,顺乎自然,达到极简之至而又绚烂直至。真理是简单的:“为学”,旨在每天不断地丰满知见,精益求精;“为道”,重在与日剧减,减之又减,简而再简,直到顺应自然的无为境界,无所造作,道便显露了出来。

  道家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庄子,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尚简文化的哲学基础,提出了“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2]150、“天地有大美而不言”[2]251的观点。在庄子看来,自然质朴之物保有天然之韵,胜过一切雕琢粉饰,人们只有崇尚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达到“自然”“朴素”“清静无为”的境界,才能实现完美和谐。

  以上种种观点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与西方简约主义中的尚简观念是相通的,都强调自然、简约。道家学说是中国简文化的源头,为中国简文化奠定了哲学基础。

  2.墨家提倡简约的礼乐文化

  墨家可谓春秋战国时代的“世之显学”。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在战乱纷争、资源匮乏而贵族穷奢极欲、穷兵黩武的时代,代表小生产者利益,提出了“节用”“节葬”“非乐”主张,强调尚简的礼乐文化。

  面对当世统治者的铺张浪费、萎靡成风,墨子倡导礼乐要有适度的“简化”,以“实用”为标准来阐发“节用”主张。墨子曰:“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3]184不实用、不能为百姓带来利益的珠玉、鸟兽、狗马等,应一概取消。墨子为进一步倡导简约之风,在节用方面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规定。比如,在器用方面,他提出,“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3]187;在饮食方面,他提出,“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3]188;在衣着方面,他提出,“冬服绀?j之衣,轻且暖;夏服??之衣,轻且清,则止”[3]189。

  在丧葬礼仪方面,墨子认为,统治阶级的厚葬久丧浪费了无以计数的民财,用这种做法去追求财富,就好像停止农作而欲求收获一般。墨子说:“细计厚葬,为多埋赋之财者也;计久丧,为久禁从事者也。财以成者,扶而埋之;厚得生者,而久禁之。以此求富,此譬犹禁耕而求获也。富之说无可得焉。”[3]198也就是说,丧葬习俗要化繁为简,去除不必要的仪式,推行节俭的办事之风。   在器乐方面,墨子所处时代的一些君主大兴歌舞,铸大钟、造鸣鼓,热衷于各项乐器的制作、演奏。这不仅劳民伤财,靡费颇多,而且使得统治阶级变得更加贪图享乐,腐化堕落,荒废政事。对此墨子提出“非乐”:“今天下士君子,请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在乐之为物,将不可不禁而止也。”[3]281-282墨子的“非乐”主张并非是对音乐的否定,而是以人的需要特别是以民众的需求为基础去除繁琐之音,追求音乐的简约之美、本质之美。这是对音乐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

  墨子,作为一位贫民思想家,在礼乐制度方面反对儒家倡导的繁文缛节,反对统治者礼乐活动中大肆铺张、靡费成风,追求简约之美、实用之美,要求礼乐简约化、大众化。这丰富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中独特的简约文化。

  郑 州 轻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2015年第6期陈甜:论中国尚简的文化艺术传统3.禅宗开创了内心简化的体悟论

  佛教,约公元67年正式由印度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发展,不断与魏晋玄学、儒、道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禅宗共有四论,分别是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和境界论。“本心澄明、觉悟”的本心论是禅宗思想的核心[4]32-35,其所强调的“自净其心”“还我本心”[4]3的自我体悟论实则是对心灵的一种澄澈与简化。

  从佛教的产生与形成过程来看,佛教的中心问题是普度众生,使人生获得解脱,而这首先要搞清楚人“心”的问题。在禅宗思想里,对“心”的理解,存在“本心”和“妄心”两个对立面,“本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清净之心,“妄心”是后天因惑而生的迷乱之心。禅宗强调“自净其心”“还我本心”,提倡人心的自我回归、精神解放和人生解脱。在笔者看来,人们明心见性、回归本心的禅悟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就是心灵的“化妄为净”“化繁为简”。

  由“妄心”向“本心”的净化过程,实则是心灵简化去杂、不断体悟的过程。从禅宗角度看,人们只有心清净、远离妄迷、“简”到极点,才会有时间来揣摩与思考,达到以简胜繁。禅宗所追求的是“以少胜多”“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玄妙境界:“初看山是山,水是水,继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终乃山还是山,水还是水”[5],关注的是对“本心”的转向和对存在的、能感受到的事物的无限体悟。在这一点上,禅宗同简约主义有契合之处,都倡导用事物的简化去寻求精神的丰富。但中国的简文化与西方的简约主义和而不同:中国禅宗“本心”体悟论中的简文化,更多的是强调本心的内在朴素性和返璞归真的心境,对情尘意垢的遣除,以明心见性;西方的简文化则侧重于形式与方法。

为您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艺术设计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我国文化的载体,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更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沉淀。它包括图腾、书法、汉字、绘画、剪纸、刺绣等等。传统文化符号所具有的多样丰富性以及民族乡,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视觉元素,更帮助我们..

观念艺术在中国油画创作中的呈现

  20世纪90年代初,“新生代”的出现,使观念艺术悄无声息地进入了中国油画。观念如同注入的新鲜血液一样,它使中国油画重新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在我国,随着波普艺术的出现和兴盛,观念方式在绘画中开始大量显现,以..

中国本土动画电影美术造型的启示

  (一)角色造型应该贴近现实生活   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成功离不开对角色性格的塑造,并且在塑造时要贴近现实生活,使动画角色生命化,让观众感受到动画角色鲜明、立体的性格特征及优缺点,进而引起观众的观看兴趣。创作者..

返璞归真的。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国古代画家才会有“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这

举例分析中国电影歌曲的艺术特征

  中国电影的歌曲一般具有以下这些共同的特征:首先是民族性,即选用民族的乐器,如二胡、扬琴、长笛等,来演奏出富有民夫风情的弦乐或管乐,多采用古时就已发达的五音调;第二是婉转型,典型的中国电影配乐少有那种欧美枪战片的..

对比分析中国电影歌曲的艺术特征

  当然,中国电影歌曲的艺术特征并不是仅有如上所列举的一些,它还有一些世界性的跨文化因素,为了说明我国的电影音乐也具有跨文化跨国度的特质,也为了强化中国电影所具有的独特性,在这部分中,笔者将会举出两部国外的电影来..

影片中的歌舞元素再现了好莱坞的电影文化理念

  美国电影一直推崇的是商业至上,在全球文化大环境下,为了赢得世界各地的观众,打破世界观众群的欣赏局限面,就要对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及地区的优秀的艺术文化进行吸纳和包容,这就是“文化大熔炉”一种体现,也是美国电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