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Aura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日光”、“光辉,闪耀”这两个义项,在西方宗教的神话和艺术中表现为环绕在神或神像头上或身体周围的“光环”、“光轮”。由于没有确切对应的中文词汇,常常被翻译为光晕/光环、光韵/灵韵、灵氛/氛围等。一般认为是在《摄影小史》(1931)中,本雅明首次独创性地使用了“灵韵”这一术语;而在他的独创使用中,“光”的意象始终是重要的。欣赏者凝视这张作品,正借着这不能感受到“世界的灵韵”的人的眼神,而体会到作为一张肖像照的“灵韵”。
早期摄影的朴素技术使得其肖像作品充满了灵韵的印象:金属版印刷法使作品中的光线从黑暗中摆脱出来,长时间的曝光使光凝聚在一起,赋予了这些早期照片以伟大性。在拍摄过程中,摄影师、摄影机、被拍摄者三者在同一时空中配合,人脸上呈现的瞬间表情,或团体众人之间流转的瞬间的和睦被感光版捕捉记录下来,并且又在原本表现它们的对象中消失不见。这些肖像照承载着对活着或死去的人的回忆,当欣赏者凝视这些回忆时,灵韵便再一次表现出来。人们凝视的肖像照并不是当下的,而包含了旧照片本身的绵延和回忆的绵延,表达对回忆的崇拜。这种灵韵的体现,从技术、到拍摄过程、到照片作品本身、再到照片的注视者都是连贯一体的。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对“灵韵”这一术语已经完善了区别于以往的阐发,他用一个“夏日午后”的意象来阐释“灵韵”的概念:一边休憩一边眺望地平线上的山脉或注视那在你身上投下阴影的树枝;那些山脉和树枝的灵韵就显现于此时此地。“我们将自然对象的光韵(灵韵)界定为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在第二稿的第四部分,本雅明对此做了一个注释:“光晕(灵韵)作为一个远方(之物)的唯一显现,它可能又是那么近的定义,只不过是提出来对在空间―时间的感知范畴之中艺术作品的崇拜价值进行阐述的。……崇拜形象按照‘可能又是那么近的远方之物’保持着它的本性。人们可能从它的物质方面所发现的近处之物,损害不了它在它的显现后面所保持的远方之物”。“近处之物”即是艺术作品可接近的物质形象,而这物质形象又具备了时空两方面的独一无二性,原作的在场使其对复制品有着充分的权威,带着原始的宗教崇拜情感的拜物性和收藏的价值就在这件艺术品中显现,这就是不可贬损、不可接近的“远方之物”。这两者共同构成了具有灵韵的传统艺术品。在本雅明“夏日午后”的意象中,被眺望和注视的是远方的山脉、投下阴影的树枝。除了走近以至于进入到一座山中去以外,人们只能遥远地观望它模糊的轮廓;触碰到人身体的是树枝的阴影而非树枝本身。这些借助影像的、既切近又遥不可及的形象充满了宗教的神秘和神圣感,而这一切又有一个背后的要素在起作用,就是夏日午后的“阳光”,因为一旦光发生变化,这些景象此时此刻的显现就消逝了。光赋予了它们真实的唯一性和永恒价值。
传统“灵韵”的艺术的核心要素被规定为个性和原创性的概念,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根本特质被要求是卓越和独一无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