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乱反正后,黄梅戏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梅开二度”。但几乎是“梅开二度”的同时,以观众流失为显着特征的戏曲危机也日趋明显。事实上,80年代的黄梅戏与“十七年”的黄梅戏有着极为密切的艺术血缘关系。一方面,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禁演的黄梅戏经典剧目如《天仙配》、《女驸马》在80年代报复性地占据了舞台,引起观众的无限感慨。另一方面,80年代最优秀的演员都得到了建国后第一代老艺人如王少舫等的无私指导。80年代的黄梅戏导演基本是各院团的自有导演,他们亦受教于“十七年时期”的黄梅戏导演、艺人。“在(安庆)十县一市共有14个专业团体,设有专职导演的极少,但大部分都是业余导演,由演员兼职的。”[8]由于艺人教育结构上重技能轻文化,兼以刚刚经过文化大革命,他们在文化修养与艺术理论上多存在缺陷,艺术上也可能流于荒废、缺乏积淀,因此,他们很难摆脱依然在发光发热的老一代黄梅戏工作者的影响。今天反观80年代的黄梅戏,虽然未曾出现如《天仙配》、《女驸马》那样的经典剧目,但各个院团都流露了靠拢、恢复50年代黄梅戏艺术高度的努力。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80年代“三并举”政策重新落实之后,传统戏解禁,新创剧目多为能够突出戏曲形式美的“古装戏”。新创的“古装戏”或改编自黄梅戏传统戏,如《黄梅破雾》;或来自对其他地方戏优秀剧目的移植,如移植自泗州戏《海云花》的《龙女情》;或是对民间传说的改编,如《孟姜女》、《血狐帕》。导演在剧目执导中,完整保留了这些形成自民间的故事题材所具有的民间性、传奇性。而这,正与“十七年”黄梅戏一脉相承,如同样形成于民间的《龙女情》与《天仙配》同属女神男人、女强男弱型恋爱,《龙女情》在情节上则比《天仙配》更有神性色彩。《孟姜女》中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哭倒长城,《血狐帕》对“包公勘双钉”的完整呈现,都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民间传说的传奇性。
在艺术呈现上,80年代的导演似乎对同时代的戏剧探索之风无动于衷。与当时一些“追求戏曲演出的哲理品格”[9]的剧作相比,大部分80年代新创的黄梅戏依然以“讲故事”为宗旨。按照时间顺序娓娓道来一个首尾完整的故事,是导演的第一要务。与之相应的是,同时代戏曲作品的种种探索,如川剧《潘金莲》在时空上大胆乃至刻意的穿梭,在黄梅戏中是难觅其踪的。
当然,80年代的黄梅戏也并非毫无创新之处。老一代导演、艺人关注的是戏曲艺术本身,如在《陈州怨》中,王少舫、乔志良对黄梅戏中一向贫乏的净角艺术作了全面探索。虽然探索几乎全盘套用了京剧,但恰从侧面反映了京昆程式对黄梅戏老艺人可能存在的影响力,它未能继续,也暗示了黄梅戏今后的艺术走向。80年代长成的第二代黄梅戏导演的艺术探索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题材的扩大。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孙怀仁的《风尘女画家》为例,这出戏的背景是民国,主要人物多是知识分子,而且还涉及法国巴黎及法国人,因此,整个演剧形态都需要重新设计。在根据莎士比亚同名剧作改编的《无事生非》中,孙怀仁同样没有前例可循,为实现剧目的完整性与真实感,她将背景设置为时空比较模糊的中国边疆小城;为了将黄梅戏的剧种特色与莎翁剧作的喜剧性相结合,她放弃套用程式,演员的表演依据角色个性进行创造,如马兰饰演的李碧翠眼神灵活多动,举止泼辣利落,并不能简单划入某个戏曲行当。
值得注意的是,综观80年代黄梅戏的新创剧目,戏曲程式的运用远不如“十七年时期”普遍。随着戏曲危机的日渐凸显,戏曲节奏慢、程式让人看不懂、戏曲需要改革以吸引青年观众等观点从80年代开始广为流行,导演对于打破程式以吸引观众抱有非常乐观、积极的态度。且斯坦尼戏剧思想的影响力并未消退,追求剧场效果的生活化真实,表演要建立在心理体验的基础上,是黄梅戏导演的共识,“不要追求一招一式的程式身段”、“要注意情感的真实、细腻和鲜明的人物性格”成为非常明确的艺术取向。因此,虽然80年代的黄梅戏剧场中,《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依然具有不容置疑的号召力,并成为新编古装剧目的学习对象,但80年代的舞台表演已更为生活化,黄梅戏在进一步摆脱京昆大剧种的影响,一些明显采自京剧程式的舞台动作如水袖、卧鱼、台步等逐渐从新剧目中消失。但黄梅戏并未话剧化、歌舞化,浸淫在黄梅戏院团的导演依然努力保持黄梅戏的形式美,演员表演并不曾脱离戏曲的身眼手步法.此外,黄梅戏在舞台呈现上基本“仍遵循着戏曲的唱腔、锣鼓等音乐程式,表演、形体动作也有鲜明的节奏性,与音乐、唱腔和锣鼓的节奏紧密配合,较协调一致,道白也含有戏曲的韵律和节奏”[10]。可以说,有别于“十七年时期”以生活为依据改造、吸纳京剧程式,80年代的黄梅戏导演更倾向于把握程式背后的艺术规律。此外,在寻找舞台形式的过程中,一些民间的、现代的歌舞被尝试着揉入黄梅戏,如孙怀仁在排演《无事生非》时便采用了傩戏面具、花鼓灯的站肩与扇舞,这种做法在90年代以后的黄梅戏中十分普遍。
值得一提的是,80年代末黄梅戏与电视传媒的结合,不仅扩大了黄梅戏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了黄梅戏舞台剧。胡连翠等导演拍出了一系列备受欢迎的黄梅戏电视剧,如《西厢记》、《郑小姣》、《孟丽君》、《家》、《春》、《秋》等。新时期优秀的黄梅戏演员如马兰、黄新德、杨俊、张辉、韩再芬几乎都曾出演过黄梅戏电视剧,一些黄梅戏方面的编剧、作曲也曾与胡连翠合作过。胡连翠在电视剧中的尝试,如破除程式、采用普通话、改唱腔的编曲为作曲、管弦与电声伴奏等等,都对同期及之后的黄梅戏舞台剧产生了一定影响。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