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园林于文人审美情趣下的空间布局

  几段独具匠心、有着新奇立意的文字可使整篇文章增色,同样,构思精巧的巧筑异构也能使园林景色丰富、立体。明清造园师们在“叠石理水”、“移步换景”、“楼阁依倚”、“花木掩映”等方面殚思竭虑的设计思考,是其园林艺术审美情趣的生动体现。

  (一) 叠石理水

  我国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的传统由来已久,秦汉的“一池三山”即为后代帝王御苑之滥觞,同时它也开创了中国园林叠石理水的先河。山水中的水是流动的、温婉的,而山则是固定的、稳重的,流动与固定之间鲜明的对比使园景因变化而生动。明邹迪光《愚公谷乘》曰:“园林之胜,惟是山与水二物。无论二者俱无,与有山无水、有水无山不足称胜。”由此可见山水在园林艺术审美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且山与水这两者间往往相生相立,互为有无。

  江南地势多一马平川,但又河流密布,山峦丘陵相对少见,且由于自然山体占地面积过大,它们并不是造园的最佳选择。这促使了江南园林多采用叠石造山的艺术加工手法来弥补其地形变化的不足。这种叠山往往追求“色彩”、“造型”、以及“材质”上的匠心独具。在色彩的艺术处理上,明清园林的园主和能工巧匠常会追求“青苔”的艺术效果,以沧桑旧色来获取古意;在造型的设计上,叠山的原意是出于对自然的模仿,追求山体的层次感与嵯峨之气势,发展至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对抽象美的追求;在材质的应用上,除了以土、石为材料的“筑土为山”、“叠石为山”,其构山形式还被另辟蹊径,出现了以木代山或泥塑山形之类的作品。在木构假山之外,清《扬州画舫录》中甚至曾记载有“有色瓷山”,如扬州大盐商江春所建东园:“堂后广厦五楹,左有小室,四围凿曲尺池,池中置瓷山,别青、碧、黄、绿四色。”

  明清园林在理水上的巧筑异构集中表现为水面的聚、分,水情的动、静,水体的曲、直。“水曲因岸,水隔因堤”[10]24,园中水面在岸堤的分割下打破了水面的单调,形成水景的层次性;园中水体通过集中与分散这两种布局形式分别带有或开朗宁静、沉稳大气,或隐约迷离、无可穷尽的感觉。此外,江南园林中的水体多为自然的曲线形态,岸边驳石高低错落、虚虚实实,以顺应自然的手法营造富于变化的自然形态。

  (二) 移步换景

  受占地面积所限,一般私家园林的设计要求在丰富景色的同时也能给人带来空间扩大的错觉,这可通过“地势起伏”、“分隔”与“渗透”等空间处理手法得以实现。此设计手法打破了空间的固有格局,高低起伏、相互渗透的空间形式为观赏者带来了散点透视的视觉效果,并随着观赏者的移动,移步换景。

  以苏州畅园为例,进门即是前院,穿过前院的桐华书屋进入院子的主体部分。该主体院落是一个封闭形空间,面积不大,但随着顺势而筑的回廊在园中的高低起伏与蜿蜒曲折,既丰富了游人的行动路线,又分别为园区带来“仰借”、“俯借”、“互借”等借景效果,使得身处不同地理位置的游人产生不一样的景色,别有情趣。具体而言,曲桥与回廊把园区不着痕迹地分隔为若干个不规则区域,其中回廊的一侧虽然是围墙,但另一侧的栏杆又使其具备一定开敞性,从而达到了园景之间的渗透,这种适当的分隔与渗透使得园林空间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提到“渗透”,我们不得不提到园林中对洞门、空窗、漏窗的处理。园林的私密性常借围墙的围合以达成,一般江南私家园林的建筑面积较小,围合后的空间会因其密闭性而显得更加局促,从而为住户或游人带来压抑感。各种形态以及排列形式的洞门、空窗、漏窗、景窗、围栏等建筑构件起到了户内外景色联系的纽带作用,它们使得各个空间得以相互延伸、相互渗透,进而产生虚实相间、层次丰富、园中有园这种具有变化的景观效果,随着游客沿着行进路线前行,景随人动。

  (三) 楼阁依倚

  中国园林建筑需要兼顾得景和成景两个方面。以得景为主的建筑通常多建在景界开阔和便于观赏景致的观赏线路之上,用来观赏风景;以成景为主的建筑则建立于景观区域之中且与景观相辅相成,它们的造型各异、形态多样,为园林景观平添一抹亮色。园林建筑和一般建筑的区别即在于成景建筑的巧思异构,它们往往采用非对称式布局,师法自然。作为园林的“线景”,廊、桥等建筑在园林景观中或迂回曲折,或参差错落,起到了联系和划分空间的作用。比如园中的爬山廊多顺应园中地势,高低起伏、蜿蜒曲折。长且婉转的爬山廊灵活地把园景规划为不同区域,“透”、“漏”的柱中间隙也为穿行于其中的游客带来似隔非隔的观景效果。园区内拱桥则势若飞虹落水,凌驾于水面之上,起到了良好承接普通园景与水景的作用。作为景观的“点景”,亭、台、楼、阁更因丰富的造型与独特的形态为园景起到画龙点睛的装饰作用。以亭为例,亭有圆亭、扇亭、四方亭、六角亭等,这些丰富多变的造型,适用于不同类型空间。它们檐角部位的曲线虽然形态各异,但皆生动流丽,呈现出一定的动态之美。同时这些形态优美的建筑在文人的生花妙笔下,为游客展现了园林景观独特的意境。比如苏州耦园的主体建筑名为“城曲草堂”,取唐李贺《石城晓》“女牛渡天河,柳烟满城曲”之意,抒发园主不羡慕城中华堂锦幄,甘愿清苦贫居的平民意愿;园中的“听橹楼”和“魁星阁”,一楼一阁,互相依偎,恰似一对佳偶,与“藕”合意。   (四)花木掩映

  花木于优美环境的构成,宜人氛围的渲染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在寒冬季节会有盛开的梅花与积雪相互映衬,梅红、雪白组成一场视觉盛宴;听雨轩,在多雨季节常有雨水打在成片的芭蕉叶上,“大珠小珠落玉盘”,富有节奏的雨声可使院内的人们感受别样的雨天氛围;而远香堂则在炎热的夏季散出清淡的荷香而使人心旷神怡。古人云:“山借树而为衣,树借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树之光辉。”[11]89从文中山与树互为倚借的关系上看,配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园景中如果缺少花草树木的掩映,建筑、山水就会因此成为孤景而显得孤寡冷清。

  在花木的配置上,古典私家园林主要采用点种与丛植两种形式。“点种”多用于小型园林空间。如果园林空间极小,孤植即可以其独特的造型“独木成景”,它们以优美的姿态和曼妙的外观吸引游客注目。稍大点的空间布局则可以通过点种方式,栽植乔木三两棵。此时乔木的布局需要注意它们的均衡性,方能与环境相称。例如狮子林古五松园平面呈“凸”字形,园中有桂花、柏树各一株,一据院北,一据东南,大小不一且形态各异的乔木打破了园中的平衡,具有观赏性。随着庭院空间的进一步扩大,点种往往需配合丛植搭配种植,两者之间的主从差异以及疏密对比构建出一幅无比协调的画面。当然花木除了具有很好的装饰作用,它们在文人眼中还有着深远的含义。文人骚客常借花木抒情,传达他们高远的情怀。如拙政园中听松风的松,倚玉轩、玲珑馆的竹,雪香云蔚亭的梅,远香堂的荷和玉兰堂的玉兰,无一不具美好的寓意。其中的松、竹、梅自不必多说,“岁寒三友”的称号来自于这三者的经冬不凋,松树象征长青不老,竹子象征君子之道,梅花象征铁骨冰心。除此以外,荷花、玉兰也有高洁品质的寓意。

为您推荐

电影艺术对当代大学生审美观的消极影响

  (一)审美趣味的媚俗化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影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伴生物,其商业化的特征决定了电影艺术必须要倚重市场,通过媚俗的方式讨好大众以谋取利润,“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当代电影制作的根本价值目..

审美观的内涵

  (一)审美观的含义   审美观是指人们运用自己独特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方法对自然景观等多个领域(其中也包括人生)进行的审美活动的总称,是一个人审美情趣和审美感受的集中体现,是人们随着经验阅历的丰富而形成对美的感悟..

内蒙古地区钢琴作品民族风格审美的思考与研究

  如前文所述,我们目前许多钢琴作品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与学习者的接受和欢迎,其根本原因就在在于它们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与艺术风格。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文化只有先是民族的才会是世界的,因而我们的音乐也毫无..

唤醒听觉审美,自由创造音乐想象

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主要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新兴的艺术媒体,不像传统的艺术依据载体和材料,它主要依据计算机支持下的数字技术,它的特点具有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性、主动性、兼容性、使用性、参与性、互动性、游戏性。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越来..

数字媒体艺术审美大众化

  现代美学观念的存在,是因为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艺术产生的开始只是少数人参与,而如今艺术活动变成一种流行,这种流行是艺术形式的终结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只是意味着人们对数字媒体艺术审美意识已经大众化,但并非是数字..

书法意蕴的审美――梅花性命诗精神

  (一)别样富贵   吴昌硕画中的富贵是别样的富贵。画牡丹,经常佐以水仙和石,牡丹用色大胆,艳而不俗,水仙墨色淡雅,清秀脱俗,擦出一方巨石,不事雕琢,尽雅近俗,他的雅俗观也淋漓尽现其中。书法的技巧与墨色,升腾为文人的精神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