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表演作为戏剧艺术的视觉呈现,为戏剧欣赏提供最直观的感受,是戏剧特质的集中反映。相比于正字戏的大气、西秦戏的粗犷、潮剧的粗巧……贵儿戏的舞台表演显得质朴无华。它在角色行当、表演形体、表演服饰等方面无不表露出着质朴无华的特点。
贵儿戏表演的角色行当设置得少,最注重丑角。角色人物是否多样化影响到戏剧艺术表演的丰富程度。比如,乐昌花鼓戏它的角色人物非常多样化的,生行设有文小生、武小生、水衣生、老生、童生、歌舞生,旦行设有正旦、花旦、闺门旦、婆旦、彩旦、小旦,丑行设有公子丑、官袍丑和方巾丑等,这使得乐昌花鼓戏的表演热闹非凡,角色活灵活现。然而,贵儿戏在这方面则显得比较精疏简略了。贵儿戏只设有生、旦、丑三行,其中,生行只设有文生、武生,旦行只设有正旦和老旦,丑行则只设有男丑和女丑(多为媒婆),其他行则不设了。所以,贵儿戏是疏于艺术表演的,这虽使得场面简单却显得刻板沉闷了。
如何给沉闷的表演活跃气氛呢?丑角是贵儿戏渲染剧情气氛的最重要法宝。贵儿戏向来有“无丑不成戏”的说法。丑角登台,或是装疯卖傻,或是插科打诨,或是胡弄一通,只求活跃气氛,引观众捧腹大笑。据考察,一些剧本原本是没有设置丑角的,但为了增强表演的生动性和欢乐性,在表演中会平白无故刻意地插入丑角。比如《贵儿戏志》里面提到“爆肚戏”的丑角“爆肚”曾白榄一首云:“笃笃笃,我是无名叔,身位(本人)不入传(剧中没我这个角色),中间插一录(段)”。[5]可见,为了克服单调、刻板、沉闷的表演,注重丑角,刻意设丑是贵儿戏表演角色行当的重要特点。
贵儿戏表演的形体动作也保持着生活的本真性。一般来说,戏剧的形体动作作为戏剧内在精神的表达形式,它是对现实生活形体动作的提炼和升华,是对客观真实性的超越,是一种写意的艺术。黑格尔就曾说过:“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见诸现实。”[6]但是,贵儿戏表演的形体动作尚未进行修饰和提炼,一直保持着生活动作本真的色彩,散发出一种强烈的原生态气息。
戏剧表演的动作程式主要包括:手、眼、身、法、步、武打、翻跌等等。大多数戏剧都会依靠丰富的动作程式来刻画戏剧人物的性格、形象和心理,营造戏剧的表演氛围,表达戏剧的内容和思想,使戏剧成为具有独特欣赏价值的艺术表演。比如,广东海陆丰地区的西秦戏除了有基本的步法、手法外,还创有“卷靠旗”“麻风走”“落马金枪”“落马锏”“企公仔架”“屈脚坐走”等“绝活”来丰富戏剧的动作表演。但是,贵儿戏的表演是没有“绝活”的, 其表演的动作程式是很简单的,是人们生活动作的稍微改造。例如,贵儿戏所有角色出场的步调都是一致的。他们都是踏着鼓点,左脚起右脚落走半交叉步,脚跟落地后稍微颤动一下再起步的。又如,贵儿戏所有角色的指法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伸右手中指和食指,顺势从胸前朝上向外划,呈半弧形状,几乎每唱一句都重复一下。另外,贵儿戏也是不讲究手段、打斗、弄眼、武打、翻跌等动作演绎的。所以,看贵儿戏就像是在看他人的平常生活一般。
贵儿戏在演员装扮方面没有华丽的修饰。在脸谱表现上,20世纪50年代以前,无论是生行还旦行,基本就是红脂往脸颧一抹的“桃红脸”,而丑角一般都是在脸上涂个大的黑粉圈就罢了。后来,贵儿戏学习了粤剧的一些化妆技巧,脸谱的艺术化有一定增强,但是与其他戏种(如正字戏,它是非常注重脸谱修饰的,共有一百多种脸谱类型)相比,是很缺乏修饰的。在服饰上,新中国成立前,受条件限制演员的服饰相当简单,与普通百姓打扮无异。比如,女旦的标志服饰和装扮就是身穿花红衫、头插红花。新中国成立后,生活条件改善后,基本采用了粤剧表演的服饰了。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