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为戏剧表演的生命线,它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着戏剧的生命力。贵儿戏在腔调、乐队、乐器、伴奏、唱词等音乐表现形式上却体现着极其简单少变的特质。
贵儿戏,腔调单一,主要体现在【贵儿调】。根据《贵儿戏志》记载,在【贵儿调】形成初期,怀集桥头镇的先民一般采用外来的【采茶调】【补缸调】,配与弦乐伴奏,用官话演唱。到1910年后,因【采茶调】【补缸调】演奏复杂,影响清唱,加之为外来曲调,于是当地村民吸收当地民间歌舞【马儿曲】,创造出了另一种新腔调――【贵儿调】,并弃用弦乐伴奏,改用方言清唱。[1]尽管贵儿戏有吸引粤曲、肇庆“八音”等的音乐元素,但是【贵儿调】形成和发展的历程突出地反映了贵儿戏音乐去繁取简和不乐于与外地艺术交流创新的特点。这也是经过将近两百年发展后,贵儿戏依然保持着浓厚的原生态气息的重要原因。
贵儿戏的音乐结构体制为“曲牌体”。一般而言,“曲牌体”音乐结构的民间地方戏剧,从萌芽、发展到成熟大概都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单牌子”音乐阶段、“杂牌子”音乐阶段和“多牌子”音乐阶段,不同阶段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唱腔的丰富程度和音乐风格的多样与否。[2]当前的贵儿戏音乐表现还具有明显的歌谣唱腔,曲调简单,音域狭窄(以“5、6”为最常音),风格单一。在贵儿戏的表演中,剧情、角色、角色情绪等的变化基本上不引起音乐表现形式的变化,演员只是适当处理节奏和润腔就可以了。所以,贵儿戏基本上使用同一曲调,同一唱腔贯穿全剧,似说又似唱,好像是在娓娓道来。显然,贵儿戏音乐结构还是处于“单牌子”音乐阶段的,它还没有完全进化成熟,需要想办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贵儿戏对于乐器、乐队和伴奏并没有太高的要求。贵儿戏在演唱时并没有伴奏音乐,都是“清唱”的。伴奏音乐只是出现在出场、入场、开打、间白、间唱的时候。因而贵儿戏的乐器也显得格外单调,只有打击乐器和唢呐,没有弦乐器。乐器和伴奏的情况决定了乐队的基本人数。贵儿戏乐队一般为四到六人,分别为一至两个唢呐手、三到四个打击乐器手。
在乐器和伴奏上,贵儿戏主要是吸引了当地的民间歌舞伴奏的艺术元素。清朝时,怀集县桥头镇的村民逢年过节时总会表演舞狮、舞马、舞麒麟等形式的歌舞,并以打击乐作为伴奏。现在贵儿戏的乐器特色也基本上由此沿用而来,没有进行太大的创新。贵儿戏的打击乐器主要有三种:鼓、锣和钹。鼓锣点分别为:【出场】【入场】【间白】【间唱】【白榄】【探路】和【武打】等。[3]唢呐也是贵儿戏伴奏中的乐器,但并不常用。唢呐只有在表演到大官出场,节日喜庆和婚礼拜堂时才会用到的。唢呐的曲调一般采用的是【文接驾】,或者是粤剧“八音”中的【大开门】和【小开门】。显然,相较于其他戏剧的乐器和伴奏,如正字戏有鼓、锣、钹、大管弦、响弦、三弦、唢呐、扬琴、二胡、琵琶、大提琴等伴奏乐器,伴奏贯穿全剧,音乐旋律丰富多彩,贵儿戏则显得简单纯朴了许多。 贵儿戏的唱词通俗易懂,带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唱词的句式结构一般是七言四句体,平仄有韵律。贵儿戏唱词的最大特点是体现在衬词上。贵儿戏通过衬词能表现剧情、角色情绪以及腔调的变化。“哎”“呀”是贵儿戏曲调中最为常用衬词,它们常与当方地言的鼻音字(如翁、蒙、洪、同等)连在一起,演绎出“嗡嗡”的声音效果。由此,【贵儿调】也被称作“哎嗡”。据学者考察,贵儿戏的衬词是有规律性的,即“在非上下句的二句体基本结构中,通常有五处衬词,第一句三处:在第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