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中国绘画境界
对于美学来说是没有地域的界限的,伴随着社会和历史的演进,社会传统文化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在发生着变化,对于绘画艺术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断地加深,都潜移默化的对艺术家的审美和绘画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内核要从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方面寻找到内在的含义。正如明代王履在《畸翁画叙》的“华山图序”曰:“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唐代张躁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们可以想见艺术家当时为了艺术忙碌的身影,中国画家崇尚疏宕空灵,老庄的自然无为,禅宗的“无相见性”,这就使中国绘画呈现出开阔、博大,或是幽微,简淡的风格。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理念,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这种文化思想反映到中国绘画中其实是一种实有心境的直诉,典雅而中庸。正如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一样,是一种艺术人格的理想追求和实现,这种追求是高尚、和谐的,是化育万物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正是艺术“大我”的最终归宿,它可弥补当代艺术所展现的种种困惑。这与中国传统儒、释、道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儒、释、道三家其根本也是一体的、的谐的、中庸的。《中庸发语》中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者。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老子?道德经》:“道之为物,为恍为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都是讲究空有不二,空有圆融的中道思想,是中国传统精神“与人和”“与天和”“与己和”的完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