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发言中所引用古诗词的翻译分析

  周恩来总理曾经对外交口译提出过“完整、准确、通顺、易懂”的要求,许多译者也坚持外交场合的翻译只要能够将意思准确表达出来即可,不必过分讲究形式。但是,中国领导人在各种外交场合引用诗词歌赋、古语名言,其目的一方面在于向世界展示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另一方面是展现出自己的文化底蕴。如果忽略诗词古文的形式,单单追求意思上通俗易懂,听众很难察觉出被引用的是中国特有的古诗词,那么就达不到始发语者引经据典的初衷。

  因此,在翻译外交场合领导人引用的古诗词时不仅要考虑听众的语言信息接收是否完整,也要考虑引用者的引用目的,适当地平衡其内涵等值与艺术审美等值间的关系,不能一味追求意思贴切而完全放弃诗词的形式,也不能为了遵循诗词的格律而使译文的意思与原文有所偏差。

  作者认为,在外交场合中翻译领导人引用的古诗词时,应了解内涵等值与艺术审美等值间的平衡关系是动态的,而非一成不变的,这种平衡受该句古诗词引用的场合、语境和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如对在报刊上已发表的文章或事先已拟稿的现场发言中引用的古诗词翻译时,在格式和音律等形式上应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而在自由发言如中外领导人交谈或回答外媒提问时引用的古诗词翻译时应在“达”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押韵、句式对仗等“形似”。   1.诗(押韵)

  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的演讲中,引用了刘禹锡《秋词二首》中的诗句作为演讲的开头语:“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一段精彩的开篇语,能更好地吸引听众的注意。所以对该句进行翻译时,若保持原文的押韵,能更好地引起听众兴趣。译句为:

  The water is clear and the mountain is bright. The frost comes in at night; Trees are covered with deep scarlet leaves mixed with yellow that is light.

  由于格律诗的篇式和句式有一定的规格,对音韵的选用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因此对格律诗的翻译采用,艺术审美等值方式一般较容易为听众所察觉,从而达到翻译目的。

  会议召开之际,北京正是秋冬交替之时,引用此句的目的并非要表达实质的内涵,仅在于烘托当时的和谐氛围,对会议的顺利召开寄予美好的期望,因此翻译时选词的自由度较高,亦较易做到内涵等值。

  例子中译者对句子的处理基本上同时达到了内涵等值与艺术形式等值的双重翻译目的。

  2.诗(对仗)

  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11月14日在澳大利亚的《澳金融评论报》发表题为《开创中澳关系更加精彩新篇章》署名文章,当中引用了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原文的意思是:想要树木长得高大茂盛,一定要使它的根基稳固;想要河流川流不息, 一定要使它的源头疏通无阻。这是一种借喻手法的运用,习近平主席用这句话来带出其后点明的中澳关系长远健康发展的根本在于“双方遵循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原则”。译句为:

  A tree has to strike a firm root before it can flourish. A river has to have a fully dredged source before it can flow unceasingly far.

  原句的最大特点是对仗,对仗的基础是掌握词性,即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一一对应。

  对仗其实就是实对实,即上下两句中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重叠词对重叠词,因此在进行英译时也要遵循这种原则。

  中文句子中名词的“木”对“流”、 “根本”对“泉源”,动词的“固”对 “浚”。相对应地,英译中采用了“a tree” 对“a river”,“a firm root”对“a fully dredged

  source”;而对于形容词的“长”对“远”,英译中采用了动词“flourish”和“flow far”作对应,很好地做到了艺术审美等值,适当转换词性而不执着于原文选词的词性,能更好地表达句子的内涵。

  3.词

  不同于诗,词的格律难于为普通人所察觉。由于词属于歌唱文学,按谱制词,因此中文中对词的格律规定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随便更改。词的内容可变,但整体的音律不能变。

  可是就句子的结构而言,汉语与英语之间存在许多不同,英语是“法治”的语言,而汉语是“人治”的。只要结构上不存在错语,英语更偏好于使用长句,而汉语则较多使用短句。因此,词的句子多为零散的短句。英译时如果严格对应词的格式,翻译出来的英语句子便显得生硬累赘。

  在《开创中澳关系更加精彩新篇章》署名文章中,习近平主席还引用了 《抱朴子?博喻》中的“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来形容中澳两国虽然远隔重洋,但志同道合,能够排除万难谋求共同发展。译句为:

  Even mountains and seas cannot distance people with common aspirations.

  原句的主语是志同道合的人,而英译句子中的主语换成了“重洋叠峦”,这样的转换能使句子的结构趋于平衡。如果为了达到艺术审美等值而坚持与原句的格式保持一致,这样译出来的句子就不符合英语句子的惯用结构,这也是译文不用“people with common aspirations”

  作主语的原因。

  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翻译的时间紧迫程度比现场口译要低,因此翻译时除了认真吃透词的含义,还可以考究词的出处并在翻译上作注释,让外国读者对该句诗词有更清晰的了解,也便于对中国古诗词有兴趣的外国读者进一步研究该诗词的内涵。

为您推荐

合唱艺术的发展及指挥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一)、人们对合唱艺术欠缺深入性认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接受各类艺术信息的渠道也变得多种多样。然而,合唱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合唱艺术是一种古老..

举例分析中国电影歌曲的艺术特征

  中国电影的歌曲一般具有以下这些共同的特征:首先是民族性,即选用民族的乐器,如二胡、扬琴、长笛等,来演奏出富有民夫风情的弦乐或管乐,多采用古时就已发达的五音调;第二是婉转型,典型的中国电影配乐少有那种欧美枪战片的..

对比分析中国电影歌曲的艺术特征

  当然,中国电影歌曲的艺术特征并不是仅有如上所列举的一些,它还有一些世界性的跨文化因素,为了说明我国的电影音乐也具有跨文化跨国度的特质,也为了强化中国电影所具有的独特性,在这部分中,笔者将会举出两部国外的电影来..

《桃花源记》的美术分析

《桃花源记》的电影分析

  (一)剧本分析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佳作,用寥寥几百字将各种虚实要素交代得清清楚楚,通过对一个宁静、悠然的室外桃源的描绘,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从主题上来说,是对原主题的照搬,以动画..

美学问题对声乐表演艺术欣赏的影响分析

  (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由于声乐表演艺术是一种纯粹的听觉艺术,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主要突出了乐器的效用,而实际的美学与声乐表演艺术结合后,需要声乐表演必须做到以听众为中心,注意听众的心理感..

声乐表演艺术欣赏的美学问题具体分析

  (一)以聆听者为声乐表演中心   美学问题的实质就在于听众不断提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与声乐表演艺术的传统思想发生了较为激励的碰撞,从而引发了聆听者对声乐表演艺术的严苛挑剔要求,而音乐表演艺术也在此种对立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