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风景可以为作品创造格调和气氛。所谓格调,本是具体作家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风景只是其重要的创造因素之一。风景为什么能够创作出作品的格调?就是因为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够唤起人的不同的美感。比如,巍峨的雪山、浩瀚的沙漠、宏伟的建筑,给人崇高感;像“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①“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乱石走”。这些景象因为力度感和边塞的严酷生存环境,造成了崇高感。而“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③给人优美感。对于具体的作品而言,景象往往是丰富的,也就是说,可能会是既有崇高感的景象,也有优美感的景象。但是,由于特定含义的景象的选取数量在一部作品中总是有侧重,加之不同景象的重要性在作品中也不尽相同,因此,在阅读感受上就会形成或崇高或优美的情况。当然,一部作品具有既崇高又优美的双重属性,且二者等量齐观、和谐存在的情况也是有的。所谓气氛,是指由景象所生成的一种精神感觉世界,会表现为具体的阅读心理体验,诸如紧张、恐惧、欢愉、悲伤、悠闲、超凡等。
鲁迅的小说中,营造格调与气氛的景象比比皆是。比如,《白光》中有这样的描写:“最先就绝了人声,接着是陆续的熄了灯火,独有月亮,却缓缓的出现在寒夜的空中。空中清碧到如一片海,略有些浮云,仿佛有谁将粉笔洗在笔洗里似的摇曳。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当初也不过象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了。而这镜却诡秘的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就在他身上映出铁的月亮的影。”[3]333就故事情节的发展而言,这段景象描写是游离在情节外的“多余”叙述,然而,它又是营造格调和气氛的精美意象,如果缺少了,在阅读上就失去了心理体验的扩展空间。那么,这段风景会给人怎样的心理体验呢?它营造了什么样的格调和气氛?细细品味,一股阴森森的气象扑面而来,渲染出陈士成孤苦的人生、凄凉的心境;而且,还营造出鬼魅的气氛,让“铁镜”般的月亮在陈士成“身上映出铁的月亮的影”。一段风景把鲁迅小说惯有的冷硬、凝重、悲凉格调传达无余。在《白光》即将结尾时,鲁迅又巧妙地插入了一段景象描写:“几回的开门声之后,门里面便不闻一些声息。灯火结了大灯花照着空屋和炕洞,毕毕剥剥的炸了几声之后,便渐渐的缩小以至于无有,那是残油已经燃尽了。”[3]335这显然是象征寓理之景,预示了失意文人陈士成悲苦人生的终结。
再比如,《明天》结尾的描写:“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如此凄凉无望的“暗夜”景象,加上阴森恐怖的狗叫,预示了单四嫂子悲苦的“明天”,也把整篇作品的悲剧气氛推向高潮。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