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总是要发展的,“粤剧进校园”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不会凝固僵化,也不会有一成不变,适应各种情况,解决各种问题的“万应灵丹”似的方式方法。上文提出选择粤剧少儿题材的四种模式,适合当前的文化实践,而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可能的选择考量,还需在现代文化艺术诸元的大背景下,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猜测。这是一种预判性的创新推想,难免结论有多义和模糊,可讨论,可证伪,更可学术争鸣。
1、粤剧少儿题材未来选择应更多地倾向于浅层正面情感。
现代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浅层情感,如快乐、兴奋、愉悦、恐惧、愤怒等,二是高级情感,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
少年儿童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定型,他们的情感体验大都发生在浅层情感,高级情感对他们仍是一个陌生领域,他们只会偶尔触及。而且,少年儿童天生对负面情感如恐惧、悲痛、愤怒等有本能的抗拒,他们总盼望着有机会让正面情感如快乐、兴奋、惊喜等得到释放和渲泄,这就形成一个接受美学意义上的群体审美期待。所有少儿艺术作品都应该重视和满足他们的期待。“粤剧进校园”少儿题材选择,更要把他们的期待,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否则,粤剧将会很快无奈地退出校园。
我们曾经尝试改编经典名着中“荆轲刺秦”一戏,却发现小演员在剧中巨大复杂的负面情感面前茫然无措,对仇恨、悲愤和“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剧情怀难以体验。演出中,出现明显审美流程断裂。最后,我们放弃了这个戏。 浅层正面情感!这是粤剧少儿艺术的美学呼唤,是少年儿童发自心底的时代呼唤!
2、粤剧少儿题材未来选择应有哲理剧一席之地。
一般来说,少儿舞台剧主要着墨在表层审美感知,主题鲜明,简单而懂,很少扣发复杂理解的深层审美心理机制。但是,没有意味深长的哲理剧的标志性导向,少儿舞台难免显得苍白单调,清淡无味。
哲理剧的特征是主题多义、模糊、多角度、多层次地描述和表现事物本质。它摒弃形式逻辑真值假值,不对即错的一元判断,而采用多元并存,启发思考的艺术逻辑。但学生们的思维尚未成熟定型,判断能力有限,少儿题材哲理剧的意蕴应尽可能在表层简单理解和深层复杂理解之间翔动,既有深意,又较为易懂。
我们曾经尝试把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改写。粤剧艺术的环境、道具和戏剧动作的虚拟性、象征性有利于表现老人大海捕鱼情景。可是试演一场,不但学生看不懂,连老师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对老人是成功者或是失败者的讨论,也纷纷争论,莫衷一是。只能草草收场,掩旗息鼓,不再演出。这次失败给我们一个启示:粤剧少儿艺术题材的哲理剧选择,侧重在普遍性意蕴的表面结构,邻近简单理解的感知区域,切莫过于深入意蕴的内核,因为其间的通道幽深曲折,连成人都会迷失方向,孩子们更是一头雾水。
我们根据名着编写的哲理小粤剧《卖火柴的小姑娘》,虽然没有太多艰深的哲理沉淀,但动人的情感温暖着小观众,落泪之余,他们发出一个又一个疑问:“为什么没有人帮帮小孩子,让她在大街上冻死?”“天冷了,人心更冷。”“有梦就会有希望吗?”“婆婆要带小女孩上哪里去?到天堂吗?”“是火柴的光照亮了梦,还是梦带来光?”从这些议论中,不难窥见哲理的身影。
在粤剧艺术少儿题材的选择上,一方面,选择倾向浅层正面情感,是为了满足和引导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另一方面,选择哲理剧,是为粤剧未来拓展更广阔的领域,吸引更多的审美目光,响起更多观众的掌声。
结语
“粤剧进校园”,红豆发新枝。劝君多采撷,此物长相思!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