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府应高度重视并善用乡土艺术资源,把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明确规划“立足乡土艺术、古镇风俗,设计古镇文化体验、传统风俗体验、水乡风情体验,树立古镇乡土艺术品牌”的文化旅游业发展思路;专门规划发展“特色民俗体验”游,把本地民间艺术融入到特色旅游产业发展中,通过突出民间文化的参与性强、形式多样的特点,打造专门的线路规划,让游客参与体验飘色、龙舟、武术、龙狮、麒麟、高跷、曲艺、腰鼓、书画、剪纸、秧歌等传统乡土艺术,发扬和传承特色民间文化。 2.把乡土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布局。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形成较为完善的乡土艺术传承与保护的保障机制。同时,把文化发展指标纳入村(社区)的考核指标体系和目标管理责任制,让乡土艺术传承与保护成为体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特质、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手段。最终达到使富有特色的乡土文化引领一方风尚、教育一方民众、服务一方社会、推动一方发展的目标。
工作思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工作思路,坚持面向基层
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分层级、有步骤、有计划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上水平。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和奖惩措施,并将乡土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列入村(社区)的考核指标体系和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完善各村、社区文化室高标准全覆盖建设工作,常年坚持开展乡土艺术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的村(社区)占总数的90%以上,参与和受众人数占本辖区常住人口总数的60%以上。同时,继续大力开展送戏下乡、送文艺下乡等活动,不断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乡土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条件,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2)强化政策引导,促进全民参与
明确工作理念与实施思路,通过制定各项文化发展规划及鼓励措施,争取用政策性杠杆强化本土文化观念与乡土文化价值。通过政府搭台,民间艺术协会唱戏的形式,广泛动员坊间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让乡土艺术传承与保护建设真正成为我们走向文化自觉、确立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尊和追求文化自强的生动实践。
(3)着力非遗项目,促进传承与发展
将乡土艺术传承、保护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飘色”、“龙舟”、“腊味”、“麒麟舞”的保护、传承工作结合起来,以协会为主导,并以发源地的中小学校作为传承基地,深化“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让乡土艺术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4)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培育本土文化人才
培育一批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地方文化品牌、民间文化队伍及乡土艺术人才。如:飘色、麒麟舞、龙舟竞渡、醒狮、曲艺、剪纸、腰鼓、秧歌、高跷等为代表的乡土艺术,还有植根于传统农业文明的盆景艺术和食品文化等。团结和引导广大民众从各自的立场与兴趣出发,成为本地特色乡土艺术的创造者、拥有者、参与者、实践者、爱好者、保存者、经营者、管理者、传播者和弘扬者,以此构建综合立体的文化生态环境,营造共建共享的社会文化氛围。
(5)整合历史文化资源 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与发展
当地政府应将继续深挖历史文化和乡土艺术资源,以节庆活动为契机,通过组织举办飘色文化艺术节、旅游文化节等形式吸引各方游客,推广乡土艺术和旅游景点,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和发展。
结语
经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和实践,中山的乡土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得以完整保存并继续发扬光大。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