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审美哲学而言,问题不在于艺术有无意义,而是如何给予这种意义重新确认。”{5}当代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也是越来越紧密。英国理论家费瑟斯指出,消费时代审美的内在含义就是指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问题。在这一阶段,“艺术不再是单独的、孤立的现实,它进入了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因而一切事物,即使是日常事务或者平庸的现实,都可归之于艺术记号下,从而都可以成为审美的”{6}。这种现象可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生活艺术化。艺术之所以能成为生活,在于它能使感知和理解脱离惯性轨道,让人能把握到平时不能把握到的事物的独特、新奇之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摈弃那些日常的东西,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发掘那些过去没有发掘或者注意的事情,并且从中得到独特的不同于往常的审美体验,这样的话,生活就成了艺术。现代社会中理性已经占据了人们的心灵,个体终日只为生活、工作及各种竞争而忙碌……而无暇去注意那些真正美的东西。改变人类这种境况的方法就是除却日常生活中的那种功利心,用审美的态度对待身边的点点滴滴,只有这样人们的生活才能变得更加具有诗意。人们可以不沦为现代科技世界的奴隶,反而可以运用科技使自身拥有更加丰富的生活艺术化形式。另一方面是艺术生活化。它可以很好地发展大众文化,引导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使它更加贴近生活。真正的艺术技巧也不是把眼中之物原原本本地复制出来,而是在艺术表现中,使寻常事物以另外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如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陌生化”原则。
与巫术、宗教和科学一样,艺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起到过很大的作用。在科学主义理性主义日益发展的今天,艺术依然没有过时,艺术也应该不断现代化。我们也应该明白艺术不可能承担或者解决所有的现实性问题。对于艺术否定论者发出的“艺术烤不出来面包”的责难,我们无法回避也无需回答,所谓艺术所承诺的东西,也在于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即使是当今被人们认为无所不能的科学也不能解决所有现实问题。“艺术以光彩照人的方式超越了她们原初与宗教、巫术、神话的联系。”{7}所以现代艺术也应该、也必须懂得自尊,现代艺术也必须自立门户,独立发展,避开政治文化的干预。
虽然艺术的社会价值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变化,但是艺术对于社会的责任还会一如既往地存在着。最初人类的艺术活动是有着直接的使用目的,但是艺术至今也没有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同样也是因为艺术的社会价值。这个时代不能摈弃艺术,更加需要艺术。未来艺术也一定能突破后现代意识形态的樊篱,取得自身独立发展的地位。
{1}{2}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39页,第40页。
{3} 夏传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名篇今译》(第一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6页。
{4} [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62页。
{5}{7} 徐岱:《什么是好艺术――后现代美学基本问题》,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页,第65页。
{6} [英]迈克?费瑟斯:《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99页。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