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者肢体动作和表情对意境营造的重要性

  对于古筝演奏来说,大家都不陌生,仅仅从外行人士的审美眼光来看,古筝就能给人一种高雅深远的视觉享受,原因在于古筝的形体特点、舞台道具的装扮和表演者陶醉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尤其是表演者,在抛开演奏技法的讲究外,肢体动作和表情显然是古筝意境营造的重要部分。

  古筝演奏艺术中的肢体语言和表情有两种境界:虚境和实境。 所谓虚境是演奏者的意念所产生的心境,是指演奏者处于准备或情感酝酿时的状态,主要运用脸部表情、眼神、气息等来表达内在情感,此境给演奏者更多的发挥余地,也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一般用在乐曲开头或结尾,乐段与乐段之间,乐句与乐句乃至每个音符之间。如《临安遗恨》,《长相思》,《箜篌引》等。所谓实境,是指一种有实际音响的意境,演奏者多用肢体手势来表达实际的音乐,同时也用眼神,脸部表情,呼吸等来表达内在情感,给听众在视觉上以乐感。高尔基说:“夸张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艺术夸张的目的就是强化突出美的因素 ,缩小和简化丑的东西。经过夸张处理后的艺术会使人赏心悦目,也能使艺术作品和艺术效果更突出,更鲜明,更动人。”演奏者在演奏筝曲时也应适当运用夸张这一基本法则,特别是用在气势磅礴或表现狂风暴雨,雷鸣闪电等自然景观或模仿鼓声、锣声等喧嚣的“实”境之中,用在快节奏且欢快的音乐中,用在抒情或幽怨的慢板音乐中。如《战台风》,《丰收锣鼓》,《秦桑曲》等。当然,虚境和实境只是相对的,在实际演奏过程中,二者是互相结合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一位有涵养的古筝演奏家,一定是把虚和实结合得恰到好处,如王中山,袁莎,吉炜等。才能成功完美地演绎出筝之韵。而真正要把握好二者的结合,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演奏者除了要有扎实的“功”,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在实践中是长期不断积累,琴艺的最高境界意境悠远,寓意深邃,我们要永不停息地去追求和探索。

为您推荐

重视意境的营造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3]纪录片《梁思成 林徽因》非常重视意境的营造,让观众在观赏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

美学问题对声乐表演艺术欣赏的影响分析

  (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由于声乐表演艺术是一种纯粹的听觉艺术,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主要突出了乐器的效用,而实际的美学与声乐表演艺术结合后,需要声乐表演必须做到以听众为中心,注意听众的心理感..

声乐表演艺术欣赏的美学问题具体分析

  (一)以聆听者为声乐表演中心   美学问题的实质就在于听众不断提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与声乐表演艺术的传统思想发生了较为激励的碰撞,从而引发了聆听者对声乐表演艺术的严苛挑剔要求,而音乐表演艺术也在此种对立中进行..

提高声乐表演艺术欣赏程度的方法研究

意境中的“独舞”

  在目前非专业受众对舞蹈类型的接受中,我们会发现,独舞的受众群较小。因为从故事性的表述上来看,独舞没有其它舞蹈的叙事性强。现在,各类电视节目,各类演出活动中,都是群体性舞蹈占据主要位置,很少有对独舞的欣赏和介绍。..

耐人寻味,意境深邃

  “人贵直,文贵曲”。在诗歌创作中,诗人的情感和认识往往并非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某种具体的事物,将情感物化,或者通过具体的环境描写来抒发作者内在的情感,因此中国文化,无论是诗歌文化艺术还是绘画艺术都十分重视意境的..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声乐表演的本真

  艺术美学课老师曾说,透过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我们认为艺术从灵魂深处而来,而不在于对艺术作品的简单的情感的外在表现。艺术作品不是简单的外在情感表现,其具有深厚的内涵。如同海德格尔说的一样,艺术是对物的普遍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