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筝演奏来说,大家都不陌生,仅仅从外行人士的审美眼光来看,古筝就能给人一种高雅深远的视觉享受,原因在于古筝的形体特点、舞台道具的装扮和表演者陶醉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尤其是表演者,在抛开演奏技法的讲究外,肢体动作和表情显然是古筝意境营造的重要部分。
古筝演奏艺术中的肢体语言和表情有两种境界:虚境和实境。 所谓虚境是演奏者的意念所产生的心境,是指演奏者处于准备或情感酝酿时的状态,主要运用脸部表情、眼神、气息等来表达内在情感,此境给演奏者更多的发挥余地,也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一般用在乐曲开头或结尾,乐段与乐段之间,乐句与乐句乃至每个音符之间。如《临安遗恨》,《长相思》,《箜篌引》等。所谓实境,是指一种有实际音响的意境,演奏者多用肢体手势来表达实际的音乐,同时也用眼神,脸部表情,呼吸等来表达内在情感,给听众在视觉上以乐感。高尔基说:“夸张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艺术夸张的目的就是强化突出美的因素 ,缩小和简化丑的东西。经过夸张处理后的艺术会使人赏心悦目,也能使艺术作品和艺术效果更突出,更鲜明,更动人。”演奏者在演奏筝曲时也应适当运用夸张这一基本法则,特别是用在气势磅礴或表现狂风暴雨,雷鸣闪电等自然景观或模仿鼓声、锣声等喧嚣的“实”境之中,用在快节奏且欢快的音乐中,用在抒情或幽怨的慢板音乐中。如《战台风》,《丰收锣鼓》,《秦桑曲》等。当然,虚境和实境只是相对的,在实际演奏过程中,二者是互相结合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一位有涵养的古筝演奏家,一定是把虚和实结合得恰到好处,如王中山,袁莎,吉炜等。才能成功完美地演绎出筝之韵。而真正要把握好二者的结合,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演奏者除了要有扎实的“功”,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在实践中是长期不断积累,琴艺的最高境界意境悠远,寓意深邃,我们要永不停息地去追求和探索。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