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人的婚礼基本都以喜庆的基调贯穿,然而土家族的少女需要从婚前三个月开始练习哭嫁。哭嫁一直持续至完婚,整个婚礼过程才能称之为圆满。土家少女自幼开始学习哭嫁,并且以哭得伤心为荣,这样的不断练习使她们在婚礼当天的哭嫁仪式水到渠成,眼泪随着歌声自然而然地就落下。哭泣在她们眼里是神圣的仪式,哭是她们所认可的最适合情感宣泄的方式,其中主要强调的是感激和不舍的情绪。
音乐表现性的分析论证证实,没有任何一门艺术能够如此直接、迅速、灵敏地作用于人的情绪活动,能够如此准确而细致入微地描摹人类情绪活动的微妙变化。哭嫁这种情绪艺术,自然就成了我们能够通过听觉和视觉,并在第一时间体会到情感的艺术。然而这种情绪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中存在很多丰富、微妙、复杂、矛盾的情绪体验,并不是快速能洞察的。
从哭嫁的前戏(少女出嫁的前一天骂媒人、骂家里人的程序)来讲,少女既感激媒人,又责怪媒人将她从不谙世事的少女变成女人的事实。媒人是土家族婚事中是必不可缺的角色,然而也是新娘谴责内容中的尴尬角色。在婚姻期间,新娘所有的责怪与哭诉都应该被包容与理解,因此情感的流露在哭嫁艺术中更为真实。婚礼当天,新娘必须按照祖传的顺序开始,先哭娘,再哭兄弟姊妹,哭家里的一草一木,哭上轿等等。声音越高亢,眼泪越多,就便能证明女人具有足够的道德修养,证明她是一个知廉耻、懂孝义的性情中人。从哭嫁的影像资料中发现,哭嫁仪式并不是庄重而严肃的仪式,而是气氛温馨,温和委婉的交流仪式。由于新娘可以根据自己的语言水平和情感表达欲望改变哭嫁歌的歌词,使得哭嫁艺术更加符合个人的内心效果,新娘能够更加贴切地运用自己的眼泪说唱,这样的情感便能够随着新娘的生活现状流动起来,更加灵活、多元化。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