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具性角度出发,建构一种表演艺术构思模式,能便于编导的创作,能为更多的编导提供参考借鉴。既可以提高个体创作成就,节省创作精力,又可以弘扬社会价值繁荣艺术作品。
(一)两个构面
在工具模式方面,表演艺术的构思可以建构两个构面,第一是元素和材料;第二是框架和节点。
元素和材料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元素指的是文化情感单元,包括英雄、除恶、扬善、感恩、忠义、仁孝、和平等,这些元素可以有效勾起公众的情感波澜,符合观众的心理预期,释放他们被压抑的情感,弥补生活中的成就感体验,让自己与主人公一同感受生活的激情。材料指的是故事情节材料,配合情感元素需要的情节故事,可以从大量的故事情节材料中选。如表现英雄的,一个智慧过人的人算作英雄,这个人巧妙地应对了困难,或提前预料到坏人的阴谋,这些故事就可以用;一个人体魄超强也算英雄,打抱不平,扮羊吃虎都可以;一个人性格坚毅还是英雄,本着不屈的性格走向成功;一个人极为幸运、潜力突出仍算是英雄,一路所向披靡。观众都能从主人公英雄身上感受到快乐。所以一个文化情感元素可以选择很多不同的故事材料加以拼凑组接。 框架是一个能吸引观众并达到教育目的的叙事结构,工具性的框架是经过长期的经验总结和调查研究得到的。一个故事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部分,这是很多优秀故事的总结。而为了更加强化故事的吸引力,一般开端就被设置成小高潮,表演一开始就吸引住观众,接着设置转折性的发展,情理之外的事件打破常规,引出新的故事,吸引观众。再下来就是一路让观众紧张而舒心的情节,一直到高潮,达到兴奋的顶点。最后一个美好的结尾总结,一定是正面的,诸如正义战胜邪恶、好人好报、团圆欢乐等,起到正能量宣传的效果。
节点是与框架配套的小的情节点,一个开端需要设置大量的情节点,才可以推积成一个小高潮,情节点就是把故事情节细化为表演场面,利用这些小的场景形式来构成大的情节内容,再由众多的情节内容构成故事。以缓释压力、排泄愤慨、引导追求、净化灵魂为目标。
(二)三个原则
表演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涉及到主题表达、形象设计、情节结构、形式表现、情感渲染等诸多方面,在具备了素材和结构之后,还必须以一种科学和合理的方法掌握好情感、内容、逻辑,也就是把握好“亲”、“实”、“理”三方面的关系,才能把情节叙述得具有吸引力、艺术性和思想张力。
1.“亲”是情节编排中的心脏
所谓“亲”,就是情节编排中的情感渲染,表演艺术在欣赏时需要打动观众。诸多情节安排需触动观众内心最敏感的神经,让观众为之或兴奋、或欣喜、或悲恸、或感慨。如果欣赏后,观众都热泪盈眶,那么可以说这个舞蹈很成功。“亲”更像是情节的“心”,没心脏的艺术是冰冷的技术动作,没有生命力。
在情节选择构思中,要想打动观众,必须先要打动编剧导演自己,如果连自己都无法感染,那么这个情节设置是不会感染观众的。这些情节可以是自己的经历,可以是听闻的感受,可以是积累的素材,不管是怎样的材料,其必须能够打动人,能够勾起观众的回忆,激起观众对美的感受,在内心深处产生情感共鸣。
没有情感的情节,内容再华丽也如同行尸,无法很好地展现主题。“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编导的思想。对艺术而言,在技术层面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成功的决定因素就转变为“思想”,没有思想的作品,形同机械,因与观众无法形成思想的沟通而显得苍白。
2.“实”是情节编排中的躯身
所谓“实”就是情节安排中的内容选材真实,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观众能与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欢乐、一起苦恼、一起兴奋,绝不能出现穿凿附会的感受。故事的来源可以是生活中的原型加工,可以是故事中的人物改造,但这些必须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能够被观众理解和熟悉的、并符合观众审美认知的,这样才更真实。
艺术中可以有夸张的升华和超越,但一定要保持艺术的独立地位,最忌讳的就是内容的“假”、“大”、“空”,让观众得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愤慨,或是“睁眼说瞎话”的欺骗。如果内容脱离了认知,情节背离了人性,不但会让观众感觉虚假,还会引起观众的反感和厌烦。
在艺术情节的安排视角上,往往从小事着手来发掘大主题,要比大主题下忽略小事更具有说服力、更真实可信、更能打动人。
3.“理”是情节编排中的灵魂
所谓“理”是情节安排中的逻辑,也是一个故事能否吸引观众的关键。这个逻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发展的逻辑,情节的发展必须存在着因果关系,剧情不可突兀和唐突,前后的衔接有条不紊,层层推进,达到高潮。
第二是情感逻辑,有些剧情在事件上似乎脱离因果关系,但有着更深的情感逻辑,也就是潜台词,需要理性思维去贯穿逻辑,编导想要表达的情感怎样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情渲染达到情感表达,这一点考验着导演功底的深浅。
第三是意外的逻辑,如果观众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了,那么这样的故事就失去了吸引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这是情节构思的灵魂所在,既让观众感到吃惊意外,又让观众感觉合情合理,这才是情节安排的高妙之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