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一词,源于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他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他在其着作《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的前言中把“软实力”明确定义为“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中,将软实力归纳为四个方面:即文化影响力、制度的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和外交事务的影响力。文化软实力则指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最近几年才被重视发展起来。但中国对文化的宣传仍处于“原生态”状态,缺少必要的整理、挖掘和设计,因而吸引力相对较弱,优秀文化资源很难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尤其在文艺演出等文化领域面临着软实力“赤字”,文化资源上缺少创新和改造,认知形式上存在偏差僵化,在创作过程中过于任性,忽视规律和模式的重要性。没能像韩国那样以“文化立国”口号下的影视输出来宣扬大韩民族,也没有像印度以电影输出的方式宣扬民族歌舞,更没有达到日本动漫、俄国歌剧、美国电影那样以具有工具性模式的载体来宣扬民族文化的力度。载体和模式的匮乏导致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滞后。尽管十七大提出提高文化软实力后,2009年成立了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心。国内一些学者如王岳川、贾磊磊等已经形成了一批理论成果,但在基层的文艺战线成果匮乏,观念性的成果较多,工具性的成果较少,在实践领域成果更是乏善可陈。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