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冀东民歌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它的产生与社会形态、生活环境有着紧密的关联,反映了冀东地区的社会现象。它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显然,冀东民歌的创作和发展是深受本地社会环境影响的,无论是在歌词、音调等方面都与群众的日常生活存在显着的内在联系,并对本区域内的音乐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一因素,我们在很多冀东民歌的作品中可以体会到。比如,在冀东民歌《万年愁》这首作品中,就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这首民歌在创作时的社会环境和百姓生活的状态。在当时经济尚不发达的年代,百姓的生活条件非常差,生存都成问题,大众的愁苦心理也完完全全的在歌词内容中有所显现。在娱乐形式匮乏、生活条件贫苦的年代,百姓通过民歌的演唱来记录生活、来抒发情感、来排解忧愁、来展望未来,冀东民歌也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功能。所以,从中也可以看出,冀东民歌的创作与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的发展呈现出一致性,记录和反映了冀东百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成为大众喜爱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
其次,特定的地理环境、群众审美心理等都对冀东民歌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冀东地区地处特殊的地理环境,不仅依山傍水,而且还与我国文化、艺术的聚焦地京津地区相近,再加上地处北方地域,使得冀东地区的群众性格热情、豪迈、爽朗又奔放。与此同时,冀东人的语言习惯也独具特色,尤其是方言中的四声音起伏较大,使语调充满了抑扬顿挫之感。这种语言风格和特色,也极大的影响了冀东民歌的演唱诠释,使冀东民歌充满了独特的音乐韵律。而这一特色,也正是由于冀东地区群众的音乐审美习惯和认知造成的,逐渐的使冀东民歌形成了特有的演唱风格。
通过对很多冀东民歌的音乐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冀东民歌的层次感、段落感、旋律感、和声感都非常的鲜明,完全符合冀东地区群众对民歌艺术的审美需求,这是其他地域性民歌所不能媲美的。冀东人民在民歌的创作和演唱中宣泄了自己的情感,并且在心理上得到了共鸣,形成了冀东民歌体系特有的审美体系和文化内涵。也正是由于此,冀东民歌的审美内涵和群众的审美需求相一致,才促使冀东民歌的艺术创作之路更加的宽广,不仅贴近百姓生活、书写百姓心声,而且在冀东人民的艺术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冀东文化的标志性内容。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