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麟囊》讲述的是:富家女薛湘灵出嫁途中大雨,避雨时怜悯贫家女赵守贞,随即隔帘相赠随身所带的锁麟囊。后薛湘灵回家探望,路遇大水,与家人失散,无奈之下到赵守贞家做佣工。薛湘灵在赵家朱楼上猛见当年相赠的锁麟囊,激动泪下。赵守贞见情盘问,才知薛湘灵既当年赠囊之人,于是奉为上宾,并助其一家团圆。《锁》剧是一部描写社会人情冷暖并导人向善的悲喜剧。它之所以能够长期流传,历演不衰,最重要的因素是它具有很典型的“善”的人性美。
《锁》剧中展现“善”的人性美,突出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剧作结构上。《锁》第一场,用待嫁的薛湘灵百般挑剔的选妆奁的方式,塑造了一个撒娇使性的富家千金的人物形象。在母亲的哄劝下,带着盛满宝物的锁麟囊上轿出嫁。突然天降大雨,避雨时,恰好碰到一同出嫁的贫家女赵守贞。此时待嫁的薛湘灵,听到对方在轿内伤心哭泣,问明缘由后不禁善心萌发,慷慨把锁麟囊相赠对方,并且不留姓名,“非为报也”。唱词中:“积德才生玉树苗”,表露出中国传统道德中“行善积德”的向导,正面展示了人物形象中的“善”的人性之美。
水灾后,薛湘灵跟随家佣胡婆打粥充饥,已经经历过生死的她满眼具是荒凉景象,满心充满悲凉失望。腹内饥饿难耐的她打完粥后见身后未曾打上稀粥的老婆婆无奈叹气,心生怜悯,遂将手中粥碗一同赠与老婆婆。这是剧中又一次正面展示人物形象中的“善”。《锁》剧通过首先塑造一个骄矜侍宠的千金小姐,从对下人的挑剔转变为对陌生人的善意帮助的人物形象的转变,从而使得“善”的人性美充分体现,并且把“善”的概念贯穿剧目始终。
在《锁》剧最后一折中,剧作者设计了一个贫家女帮助薛湘灵一家团圆的情节作为全剧的结束,使得“善有善报”的概念再次展现,剧作者通过剧作结构的设计,最终用“善”的人性美学升华了整个剧目的层次,渲染了整场演出的氛围。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