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欧洲电影与美国好莱坞电影往往被视作两种截然不同的电影类型,拥有着在艺术创作和商业盈利上的各自偏重,但是二者的融合却从未间断。在近代欧洲电影史上,如茂瑙、维克多?斯约史特洛姆等人都曾加入好莱坞,以自身的创作影响着好莱坞的艺术风尚;维特?赫莫、阿基?考利斯马基等人甚至直接将好莱坞古典主义叙事手法化用到自己的当代题材的影片中来。[1]《艺术家》与之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一定的区别,它本身就是一部欧洲导演以一种超凡的艺术敏感度向一去不复返的好莱坞黄金时代致敬的电影,可以说电影中处处追求着某种回归性,叙事上亦不例外。从剧情梗概而言,《艺术家》基本上完全遵照了好莱坞的传统叙事。但是在电影的类型上,《艺术家》却不仅仅是单纯地追求复制好莱坞默片时代的具体叙事形式和叙事风格,严格来说,《艺术家》是好莱坞古典主义时期最为成功的三大类电影类型的综合,即歌舞片、喜剧片以及爱情片。[2]而在导演的设计下,电影中的歌舞、喜剧以及爱情元素圆融和谐地被组织起来,奉献给观众的是有着明显的《雨中曲》(Singinin the Rain, 1951)、《一个明星的诞生》(A Star Is Born,1954)等经典电影的影子,但是又带有当代意味的、真实的浪漫故事。
《艺术家》将时间设定在了默片时代,“默片”即无声电影。早期电影只有画面,影片本身没有声音,只有背景音乐,剧中人通过动作、表情让观众了解剧情,必要时,会插入一些字幕来帮助观众理解人物的对白。[3]片中此时已是大明星的乔治?瓦伦丁在一次采访中无意结识了女孩佩皮,佩皮有意亲吻乔治从而登上了报纸的头条。随后佩皮去电影公司面试群众演员的工作并被录取,还在片场再一次地见到了乔治。由于佩皮表演的大胆奔放,她的地位逐渐提高。而在这时,电影开始进入了有声时代,有声电影作为新事物是当时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金格拉夫公司的董事们经过讨论一致决定转型。佩皮通过参演有声片而迅速走红。而筹拍默片经历了票房惨败的乔治痛不欲生,两次决定自杀。然而佩皮却对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她邀请乔治来和自己一起演有声片,在电影的欢乐结局中,乔治和佩皮在片场跳完一段精彩的踢踏舞之后,电影结束了之前的“无声”状态,所有人都开始开口说话了。在剧情上,电影毫无枝蔓,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围绕着男女主人公的命运起伏一气呵成,而在结尾的设置上,电影形成了封闭性的、令人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的结局,乔治不仅展开了新的事业,也与佩皮有情人终成眷属。可以说,影片带有鲜明的20世纪20年代左右好莱坞剧情片叙事的套路。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