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不是凭空想象就能创作好的,王志信扎根于民族文化精神的挖掘中,通过亲自采集信息以及敏锐的发觉能力,创作出了一个个经典的音乐作品。因为拥有着一种音乐创作理念,所以能决定音乐作品的风格,下面笔者就从王志信的音乐理念和作品风格进行阐述。
1、音乐创作理念
民族精神注入音乐作品。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的民族具有如此浓厚的文化底蕴,是先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在音乐创作中,创作者就应该拥有一个兼容的思想,善于去寻找素材。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每家每户都有故事以及传颂着家喻户晓的故事,这样的素材如此广泛,吸取它们优秀的地方,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耙”。创作者就应该谨慎选择,秉着与时俱进、挑选符合当代社会理念、积极向上的素材,注入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于音乐作品中,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得以传颂。 多角度、多方面的阐述音乐。“终身学习”是一个人应当秉着的执念,学习的东西很可能会在某个不经意间就需要用到。“专攻”和“综合”其实并不冲突,但对于作曲家来说,就更应该注重综合类的学习了,了解更多的音乐组成元素,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出发,通过这种不同的视角进而打动观众。在王志信的音乐创作中,采用民歌、戏曲、民族乐器、西洋乐器等来表现和包装音乐,使音乐更加丰富和层次感更鲜明。这样的作品,不管从哪个角度来欣赏,其表现力足以满足各种品味的观众。
2、作品风格
每一个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上所体现出来的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都是有差别的,他们都具有独特的“风格”,所以他们的音乐风格都不同,就算王志信的作品不写上他的名字,但凡是熟悉其作品的人一听也能识别出来是他的作品。追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他的作品中,融入了作者的性格、思想、价值观、兴趣、爱好等特征。由以上王志信的两部民族声乐作品可以看王志信的创作风格主要集中在:民歌改编歌曲和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歌曲。以下就是它们的共同特点:
拥有背景故事。作曲家创作出的音乐作品的背景故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是通过详细的考察而来的。比如以上说的《昭君出塞》,还有一些王志信的着名作品《孟姜女》、《木兰从军》等,这些都是先前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后成为王志信手中的音乐素材。创作的音乐因人物、故事情节的发展而设定,从旋律、节奏、伴奏、装饰音等编配上来进行演绎。比如《木兰从军》中,用较快的速度以及铿锵有力的节奏和曲调,体现木兰英姿煞爽、刚强有力、不输儿郎的形象,后又转为缓慢抒情的木兰归家时换装之后淑女的新形象;歌曲《孟姜女》中,正月时千家万户都热闹开心的迎春节,而孟姜女的丈夫却被抓去修筑长城,乐曲整体速度稍慢,节奏比较平缓,体现了孟姜女的哀怨之情。后在捧着寒意寻找丈夫,却发现只看到一堆白骨时,音乐显得更加悠远,凄凉的感觉顿时出来。从这些可以看出,王志信对人物和故事情节把握的精准程度。
赞美女性人物。图表的用历史人物焕发出气息,无论是王志信的历史改编歌曲《昭君出塞》、民歌改编歌曲《兰花花》,还是创作歌曲《送给妈妈的茉莉花》等,这些歌曲所描述的多为女性人物。王志信用不同的音乐语汇,既完美又鲜明的描述了这些女性形象,又延伸了传统女性的优秀品质,抒发了自己对女性的尊重和赞美之情。丰富的创作题材,体现了王志信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细腻的性格特征,通过自己的微妙见解,用音乐的形式传递给大家,让更多人感受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